將士們七手八腳,把郭威按住,強行把“黃袍”披在他身上。

郭威情急之下,恰到好處地昏厥了,不再掙扎了。

將士們趁著他昏厥的時候,跪在地上,衝著他三跪九叩,高呼萬歲。

等儀式結束了,郭威又恰到好處的甦醒了,低頭一看,“哎呀,我怎麼穿上了?你們……你們這是要幹啥呀?不要不要……”

將士們歡呼雀躍,“大帥……不,陛下!陛下已經是我們的天子了!”

“啊?你們……”郭威情緒激動,再次昏厥。

“諸軍將士大噪趨驛,如牆而進……登牆越屋而入……亂軍山積,登階匝陛,扶抱擁迫,或有裂黃旗以披帝體,以代赭袍,山呼震地……”

面對突如其來的“兵變”,郭威的侍衛部隊竟然聞風而潰,消失的無影無蹤。“左右親衛,星散竄匿”。

慘遭脅迫的郭威十分無助,“聲氣沮喪,悶絕數四”,掙扎反抗,昏厥了好幾次。

最終,郭威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終於被裹挾著登上城門樓,表示同意綁匪們的要求,於是將士們恢復了秩序,然後“擁帝南行”。

當大軍渡過黃河的時候,靈異事件再次發生。

據說——當時河面上的冰已經融化,浮橋也沒有來得及搭建,郭威決定南返的當晚,忽然颳了一整夜的北風,等到第二天清晨的時候,人們驚訝地發現黃河再次結冰,且冰面完全可以容納大軍透過。將士們稱之為“凌橋”,當最後一個士兵安全抵達南岸之後,“凌橋”自動消融。

訊息人士:參與兵變的全體將士。

大家當然眾口一詞,因為這是“天意”,否則,就是兵變。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隨後,郭威向李太后上疏,奏報被諸軍所迫的來龍去脈,說大軍還有五秒鐘抵達汴州,麻煩太后騰出皇位,讓我來繼承大漢的宗廟社稷。在奏章最後,郭威保證自己一定會像侍奉親媽一樣侍奉李太后。懇請太后識時務,勉從眾意,用心傾聽群眾的呼聲,千萬不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對立面,否則……對吧。

李太后當即下達誥令,說郭威同志勞苦功高,以英武之才,兼內外之任,建立了不世功勳,獲得了天下人民的一致推戴,早就該再往前走一步了,如今百官推戴、人民擁護,郭威同志總領萬機是水到渠成,哀家豈能逆歷史潮流而動?哀家宣佈,即刻起,由郭威同志監國攝政。

我們無法得知李太后的真實想法。滿清被袁大頭逼宮,距離我們較近,相關記載非常豐富,已經被搬上了銀幕,幾位老戲骨實力演繹了這個精彩橋段,成為永恆經典。然而郭威遠在澶州,遙控逼宮的橋段,卻被塵封。

李太后當真那麼痛快?

自從劉承祐遇弒、郭威入汴以後,李太后就徹底成了孤家寡人,連她的親兄弟——李洪義等都投靠了郭威集團,久居深宮的李太后怎麼會再有“自己人”?滿朝文武全都唯郭威馬首是瞻,相權、兵權也被郭威集團牢牢操控……

史書中明明白白地記載著,郭威入汴後,一切命令、指示皆假託太后誥令,李太后完全就是郭威的政治面板、政壇馬甲。

也許李太后是不甘心的,但現實讓她不得不低頭;也許她根本沒有低頭,但她不掌握話語權,她的誥令是由郭威集團直接簽發,她“被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