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郭威還是不滿意,說來說去,無非就是這句話:我提幾個人,你們給安排上。

朝廷:好嘞,早這麼說多好,費這麼大勁。

郭威於是呈上了一份寫有73人的名單,全是他的嫡系部下。

最後,在郭威的一番敲詐勒索下,後漢朝廷最終擬定了一份驚世駭俗的賞賜名單,幾乎囊括的所有人:

宰相三人:竇貞固、蘇逢吉、蘇禹珪

樞密使兩人:楊邠、郭威

宣徽使兩人:王峻、吳虔裕

三司使一人:王章

侍衛使一人:史弘肇

在中央是這九人,他們分別掌握著行政權、兵權、財權,控制著文官集團、皇宮內外事務、禁軍集團。他們的賞賜數額與郭威完全一樣。

除此之外,受嘉獎的地方藩鎮更是無計其數,如魏州高行周、襄州安審琦、兗州符彥卿、靈州馮暉、夏州李彝殷等;

皇親國戚們也要見者有份,如許州劉信、鄆州慕容彥超、青州劉銖、河東劉崇、徐州劉贇、陝州李洪信、澶州李洪義……

甚至包括吳越錢弘俶、南楚馬希廣、荊南高保融。總之一句話,全國有賞。

當時就有人指出,這是郭威借花獻佛,花朝廷的錢,賺自己的人情。而且如此一來,就類似於“子貢贖人”,是一種道德綁架,從今往後,但凡有立功之人,如果不像這樣進行全國封賞,朝廷就會被罵成昏君佞臣,而如果進行全國封賞,那麼國庫很快就會空虛,為禍不淺!

特別是郭威提出的那份73人的名單,他們不會感念朝廷的恩德,而是感激郭威的恩德。吃孫喝孫不謝孫。

全國普遍大賞,中央與地方各級官員紛紛加官進爵,舉國歡騰。正當大家沉浸在一片喜悅中時,河北傳來十萬火急的緊急軍情:契丹入寇!契丹騎兵已經深入到貝州、魏州一帶。

早在耶律阮率軍北返,途徑定州的時候,提拔定州義武軍節度副使耶律郎五為節度使,而把節度使孫方簡調到雲州,當大同節度使。

孫方簡,就是以邪教為團隊靈魂的原狼山好漢,在中原與契丹之間反覆橫跳,並最終向契丹俯首稱臣,被任命為定州義武軍節度使。

耶律阮非常猜忌漢人,只信任契丹人,而此番契丹北返,鎮州、定州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因此不能由漢人降將坐鎮,必須換成契丹人。

雖說是把孫方簡從定州調到雲州,但按照慣例,他需要先去契丹的上京臨潢府面聖謝恩。孫方簡對此非常恐懼,擔心自己有去無回,於是以各種理由推脫北上的行期,並最終率領三千部眾,回到狼山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