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渾部落不堪其擾。白承福便與自己的副將白可久商議,打算找機會脫離後晉,投奔契丹。

這非常諷刺,吐谷渾當初背叛契丹,內附中原,就是因為要躲避契丹人的欺壓,如今,短短几年光景,吐谷渾人寧可回契丹受欺壓,也不願留在中原沐浴浩蕩皇恩。可見劉知遠對人家的欺壓到了什麼程度。

開運三年(946)4月,白可久藉口去北面牧馬,帶著他的部眾越過邊境,叛逃到了契丹。比孫方簡早一個月。

叛而復歸的吐谷渾部落受到了耶律德光的高度重視,立刻任命白可久為雲州觀察使,副省級幹部,以給白承福做個榜樣,讓他放心大膽地脫晉入遼。白可久契丹之命,派人遊說白承福,勸他不要再猶豫了,抓緊來北方草原享受榮華富貴吧。

劉知遠在親信愛將郭威的建議下,上疏朝廷,拿白可久叛逃說事,說這幫吐谷渾人反覆無常,留在邊境絕對是個禍患,不如把他們遷到內地。

朝廷深以為然,於是把白承福的部隊(一千九百人)調離太原,安置在河陽轄境內。

等吐谷渾的部隊被調走後,劉知遠又擺下鴻門宴,邀請老朋友白承福等吐谷渾部族首領們來太原城內居住。失去軍隊的光桿司令白承福自然是萬分感激,感嘆祖國處處有親人,感謝劉知遠的收留。

劉知遠卻上疏朝廷,誣陷白承福等人企圖叛變,隨後派軍隊包圍了他們的別墅,大開殺戒,無論男女老少,通通誅殺,一個不留。白承福等五位首領被屠滅滿門,共有四百餘人被殺。而他們的財產也全部落入劉知遠手中。

石重貴還特意下詔褒獎劉知遠,感謝他為帝國成功平叛。

從此之後,吐谷渾部落一落千丈,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吐渾遂微,不復見)。

吐谷渾部族的一把手白承福雖然被劉知遠團滅,但吐谷渾二把手白可久卻成功帶領族人投入到契丹的懷抱。

史籍記載,白可久這一走,“諸侯鹹有異志。”

當你發現一隻蟑螂的時候,說明暗處的蟑螂已經滿了。白可久的叛逃撕去了後晉政權在民族政策上的偽裝,後晉統治者沒有了大唐“天可汗”的胸懷,少數民族離心離德,縱然留在中原境內,也與中央朝廷三心二意。

白可久部族雖然不能在軍事上給予契丹太多的支援,但作為一筆政治資源,其價值是無可估量的。

最起碼,他給契丹提供了一個南下的理由,契丹人可以高舉民權的偉大旗號,找後晉討說法。

4,趙延壽

趙延壽是後晉政權的噩夢,不離不棄,伴隨始終。

趙延壽與後晉政權之間有深仇大恨,國仇家恨,有錯失江山社稷之恨,有間接殺父之仇。滅掉後晉,取而代之,是趙延壽畢生的追求。

如今,耶律德光金口玉言,許諾一旦滅掉後晉,就讓他做中原之主。這讓趙延壽在推翻後晉的偉大事業上又有了新的動力。

在之前的兩次戰役中,趙延壽無疑是出力最多的將領,“滅晉急先鋒”的稱號當之無愧。特別是二次戰役後,所有參戰將領都受到了數百軍棍的責罰,唯獨趙延壽免受責打,因為他是耶律德光口中那個唯一立有功勞的人。

翻看整個“晉遼大戰”,特別是即將到來的第三次戰役,趙延壽毫無疑問功居第一。我們馬上就要一睹這廝的風采。

開運二年(945):

12月,契丹在雲州捕獲後晉的間諜;

開運三年(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