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貝州兵變(第1/2頁)
章節報錯
【貝州兵變】
時間進入到了同光四年(926)2月,先前被調駐瓦橋關防備契丹的一批魏博(此時已經改名為“天雄軍”,為方便記憶,我們沿用它的舊稱)士卒期滿換防,在指揮官楊仁晸的帶領下返回魏州,途徑貝州時,受到朝廷命令:就地駐紮,等候進一步指示。
因為此時的魏州非常空虛,主力部隊都被抽調到伐蜀前線,如今還在班師途中,魏州空虛,李存勖擔心這批邊防軍會在魏州搞事情,故而讓他們停留在貝州待命。
當時,郭崇韜被殺,坊間謠言四起,說郭崇韜殺了太子李繼岌,要割據巴蜀稱王,所以才被誅殺滿門。其實這種謠言是從宦官那裡流傳開來的,目的就是引導輿論,刺激李存勖,使李存勖堅定誅殺郭崇韜的信念。
造謠的成本是很低的,而闢謠的成本卻異常的高。何況宦官們也不可能現身闢謠,怎麼闢?總不能對外宣稱“那是我們故意陷害郭崇韜的話,大家不要再信謠、傳謠了”吧?這種說法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
很快,朱友謙又被屠殺滿門,其朝廷派多路人馬,分路屠殺朱友謙的兒子支系。前文說過,有兩路出了亂子,一路是蜀地的李繼岌,一路就是魏州的監軍宦官史彥瓊。
魏州監軍宦官史彥瓊奉李存勖密令,前去澶州誅殺刺史朱建徽。史彥瓊接到密令時,已經是深更半夜。事不宜遲,史彥瓊行事果斷,立刻騎上一匹快馬,馳赴澶州。史彥瓊是魏州的監軍宦官,表面上是與當地最高軍政長官——節度使平起平坐的平級幹部,但實際上確實當地名副其實的土皇帝,實際許可權比節度使還要大,他要出城,城門官不敢攔。
城門官只能等他飛奔出城之後,再向軍政長官——鄴都留守王正言彙報。
“報——史監軍深夜騎馬外出,神色慌張、行跡匆忙,不知去何地方,更不說要去辦何公務。”
這一下,謠言又更新了新番:劉皇后把李繼岌遇害的這筆賬算在了皇上的頭上,已經把皇上給殺了,所以才緊急命令史彥瓊進京討論後事!
說得有鼻子有眼兒。大家紛紛信以為真,越發驚駭惶恐,認為天下即將大亂。
無巧不成書。駐紮在貝州的楊仁晸部隊無事可做,軍人們閒來無聊,只好賭博耍錢,以作消遣。這一天,有個叫皇甫暉計程車兵聚眾賭博,輸了不少錢,輸急眼的賭徒是瘋狂的,他利用人心的動盪,煽動起了一場兵變,劫持了主將楊仁晸,說道:
“李存勖之所以能夠奪取天下,全是咱們魏博軍的功勞!我們身不解甲、馬不卸鞍,十幾年來出生入死,而今天下已定,李存勖不但不酬謝咱們往日的功勞,反而深加猜忌,像防賊一樣防著咱們,把我們派去遙遠的邊疆,一年有餘,如今眼看就能高高興興地回到家鄉,卻平白無故的阻止我們回家,還有天理嗎?如今,皇后殺了皇上,京城已經大亂,將士們願意在您的帶領下,回到家鄉!”
簡單說,就是要擅歸。像龐勳一樣,武裝擅歸。
楊仁晸不同意,說如果皇上真的被殺,也不礙咱們的事兒啊,就算改朝換代,也不妨礙咱們回家呀。
於是,皇甫暉說出了真實想法,“假如皇上沒死,並且欲治我們的擅歸之罪,那麼魏博軍也有能力保境安民,說不定你我就能趁這個機會,撈取更多的榮華富貴呢!”
還真是想學習龐勳呢。先擅歸,再割據,等招安,講條件。
“哦——原來是想造反啊,恕不從命!”楊仁晸拒絕挑頭,被皇甫暉斬殺。
隨後,皇甫暉又擁立另一位軍官,該軍官也同樣拒絕,然後也遭殺害。
銀槍效節軍的指揮官趙在禮,聽到兵變的訊息後,褲子都來不及穿,慌亂地披了一件外套,就要翻牆逃跑,皇甫暉快步追到切近,一把抓住趙在禮的腳踝,“你給我——下來!”把趙在禮摔倒在地,隨後向他展示了楊仁晸和那位軍官的人頭,“要麼做我們的頭,要麼,把你的頭擱在這兒。”
面對死亡的威脅,趙在禮屈從了,於是被皇甫暉擁立為變軍首領。變軍先放火焚燒貝州城,大肆搶劫,隨後從貝州南下,撲向魏州,沿途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同光四年(926)2月5日,監軍宦官史彥瓊已經斬殺了朱建徽,回到了魏州。晚上,有從貝州逃回來的人,報告了貝州兵變的事,並警告說變軍還有五秒鐘抵達魏州城,請做好準備。
部將孫鐸等急忙找監軍宦官史彥瓊說明此事,並請求史彥瓊分發武器鎧甲,安排士兵登城警戒。
史彥瓊懷疑孫鐸等人的動機不純,不願發放武器鎧甲,於是說:“根據情報,變軍剛到臨清,計算器行程,最快也要明天晚上才到這裡,等明天白天再說吧。”
除了猜疑孫鐸等將領外,史彥瓊也是看到了張憲的前車之鑑,沒有李存勖的命令,誰敢私發武器鎧甲?
李存勖在責罰張憲給李嗣源私發鎧甲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這件事情的蝴蝶效應會如此諷刺。
孫鐸說道:“變軍已經發動叛亂,一定會趁我們未完成準備而發動突襲,哪裡會再按照平常的行進速度呢?他們肯定會加快速度,日夜兼程。請您率主力登城防禦,我招募年輕勇士,埋伏在王莽河(古黃河支流),給變軍來個迎頭痛擊,先挫一挫他們的銳氣,一旦士氣受挫,他們就會四散逃走。否則,等他們大搖大擺地走到城下,萬一城裡有奸人做內應,情況就難說了。”
史彥瓊仍然拒絕,說道:“我們只要嚴密防守城池就是了,何必出城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