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末帝治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末帝治國】
李從珂輕鬆坐上了皇帝寶座,卻坐得不輕鬆。
兩大難題擺在他的面前:缺錢,弱宣稱。
李從珂時期的一切操作,也全都圍繞著這兩個核心問題開展。
錢的問題很好理解,雖然解決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但解決的方向是明確的,所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分析起來也很好入手,稍後會有詳述。
後一個問題才是探究李從珂朝廷的金鑰匙。李從珂的奪權之路非常像李嗣源的翻版,對比之下,我們很容易理解李從珂現在的處境。
如果我們把格局放大、把視野拓寬,會發現李從珂延續的不是李從厚,也不是李嗣源,而是李存勖。換句話說,後唐從始至終都沒能解決掉那個最基本的矛盾:藩鎮勢力。
當然,這句話有些馬後炮了,因為終其五代,都沒能解決掉,藩鎮割據貫穿五代十國。五代君王如果處於強勢地位,且有一定的謀略,也會在亂世中營造一個相對平和、穩定且繁榮的小盛世。如果處於弱勢,那麼就要靠更強大的謀略來平衡各個利益集團,維繫政治生態平衡。
李從珂將會怎麼做?
當務之急,顯然是解決錢的問題。
李從珂從鳳翔出發時,曾向將士們許諾:只要進入洛陽,每人賞錢一百貫!
都說錢是王八蛋,可長得真好看。史籍記載說李從珂“輕財好施”,不當散財童子,誰會揹負叛徒的罵名追隨你?都是被逼的。
然而當李從珂找主管財務(三司使)的王玫一問,才發現國庫裡的黃金不到三萬兩、綢緞也不到三萬匹,根本不夠兌現李從珂的承諾。
如果國庫有那麼多錢的話,李從厚就不會被輕易趕走了。
沒有錢,這幫軍士又該譁變造反了!李從珂急了,於是照方抓藥,像對待鳳翔、長安那樣對待洛陽,搜刮百姓,強行逼迫百姓“自願”捐款,幫朝廷渡過難關。
幾天下來,徵收了幾萬貫,還是不夠填補窟窿的。怎麼辦?徵稅!
李從珂下令徵收“房產稅”(稅間架),這是唐德宗年間設定的一種稅目,凡是百姓的住房,無論是剛需自住還是租住,無論是居住還是用於生產經營,都要向政府繳稅。李從珂的這次讓百姓預繳未來五個月的稅。
朝廷高壓催收,盤剝搜刮,把繳不出錢的人關進監獄,嚴刑拷打。有些窮苦的百姓被逼得投井、上吊,自殺者比比皆是。當官兵走在街上時,經常遭到百姓們的圍堵、謾罵。
國庫用光了,百姓榨乾了最後一滴血,各道的貢賦耗光了,連曹太后、王德妃也不得不變賣首飾珍玩……還是不夠。
李從珂幾近絕望。
這天晚上,他的親信李專美值夜班,李從珂跟他促膝長談,聊起了眼下這個最棘手的問題。
解決錢的問題,思路無非兩條:開源,節流。
如今第一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就只能在第二條路上下心思。於是,李專美給李從珂出了一個主意,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字:賴賬。當老賴,憑本事賒的賬,為什麼要還?
李專美建議,別管窟窿有多大了,反正手裡就這些錢了,愛要不要。
4月23日,李從珂下詔:從鳳翔就投降歸順的將士,自楊思權、尹暉以下,按照級別頒賞,其中楊思權、尹暉每人賞賜駿馬兩匹、駱駝一隻、錢七十貫,士兵每人賞賜錢二十貫;在洛陽投降的,每人十貫錢。
詔令一經下達,軍士們大失所望,還編了一句歌謠表達不滿情緒:“趕走菩薩奴,迎來鐵公雞。”李從厚的小名叫“菩薩奴”。
無論如何,錢的問題算是勉勉強強糊弄過去了。另一個核心問題——政治,才是李從珂最傷腦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