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二將爭功(第2/2頁)
章節報錯
兩位將領當場爭功,爭搶東川節度,這與孟知祥的設計南轅北轍。
巨大的落差讓孟知祥非常尷尬,而他也沒有做好相應預案,不知該如何處理。只好先把眾將官都打發出去,然後讓李昊準備一份空白的委任狀,打算一會兒讓全體將領在二人之間投票。
李昊不贊成這種方法,認為在如今的情況下,搞所謂的民主投票,只會深化矛盾,很容易由兩位將領的矛盾延伸成兩個派系的敵對。然後舉出朱溫、李存勖的例子,這兩位開國君主在登基稱帝前,都身兼四鎮,建議孟知祥自己兼任東川節度使。
孟知祥拿不定主意,李昊便建議他暫且擱置東川歸屬問題,返回成都跟大謀士趙季良商量。
孟知祥隨即命李仁罕返回遂州,命趙廷隱留在梓州當巡檢,然後命李昊暫代東川事務。
李昊堅辭不受,說兩隻猛虎爭奪梓州,我可不敢捲入其中,請允許我回成都。孟知祥無奈,只好帶著李昊一起回成都。
孟知祥失望而又落寞地對李昊說:“沒想到得到東川后,我的麻煩更大!這才幾天呀,李仁罕給我寫了七封信,反覆強調一個問題,‘主公您最好親自兼任東川,否則眾將不服’,明擺著,話的意思是‘趙廷隱鎮東川,眾將不服’,怎麼著,還拿兵變要挾我嗎?”
“趙廷隱呢?”
“也不省心!趙廷隱說他原本不敢奢望東川,但因李仁罕非要爭奪,不留情面,所以才跟他賭氣爭奪。”
“那您打算怎麼辦?”
孟知祥做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在閬州新設保寧軍,劃撥果、蓬、渠、開四州為屬州,讓趙廷隱做節度使,而自己兼領東川。
這樣以來,東川沒得爭了,而且保寧軍與東川一樣,都是下轄五州,趙廷隱也保住了面子。
李昊把這個決策告訴趙廷隱,趙廷隱仍然憤憤不平,雖然轄州數量相等,土地面積相差無幾,但十八線小縣城的一套房能跟北上廣深的一套房相提並論嗎?趙廷隱要求與李仁罕決鬥,一對一單挑,活著的那個當東川節度使。
李昊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反覆勸說,終於使趙廷隱接受了閬州保寧軍留後的任命。東川之爭暫告一段落。
趙季良率文武官員勸進,請求孟知祥稱王,並且使用天子名義釋出詔書。被孟知祥拒絕。
孟知祥沒有公開稱王,卻已經行割據之實,在吞併東川后,沒有懇請中央朝廷派遣官員,而是自行任命官員,還擅自進行了行政劃分(閬州保寧軍)。這就在後唐中央引起了軒然大波。
早在兩川爆發內戰之初,山南西道節度使王思同就秘密奏報中央,意思是要伺機坐收漁利。李嗣源也真的調派大軍前往兩川邊境,名為幫助孟知祥,實則欲坐山觀虎鬥,找機會下手。沒想到孟知祥四天吞東川,李嗣源的中央軍根本來不及任何反應。
所以才有了上文中,孟知祥得意洋洋地向中央“報喜”,秀肌肉,故意噁心李嗣源。
孟知祥割據兩川,已經是生米煮成熟飯。李嗣源也及時調整態度,委曲求全,承認孟知祥對兩川的絕對權威,向其示好。
李嗣源派李存環(李克寧之子,孟知祥的外甥)出訪成都,希望孟知祥能堅守臣子的道義,保住家族世代忠臣的美名。
孟知祥眼含熱淚,下跪接受詔書,並向朝廷表達了悔過之意,聲稱要世世代代永為大唐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