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河中疑雲(第1/2頁)
章節報錯
【河中疑雲】
如果李嗣源的親兒子李從璨,因不願對安重誨卑躬屈膝,就被搞死的話,那麼作為李嗣源乾兒子的李從珂真的就更該死了。
關於安重誨為何要千方百計地害死李從珂,權威史書存在兩種主流觀點,一私一公,不矛盾:
私:因為李從珂曾經毆打過安重誨。
那是李嗣源坐鎮鎮州成德軍的時候,在某次酒席宴上,李從珂與安重誨酒後發生激烈爭執,隨後李從珂舉拳擊打安重誨的腦袋,一拳打掉了安重誨的帽簪。安重誨披散著頭髮,狼狽逃走。
等李從珂醒酒之後,非常懊悔,於是到安重誨那裡負荊請罪。安重誨也表示諒解,二人握手言和,重歸舊好。
安重誨豈是那不計前嫌的人?他氣量狹窄,睚眥必報,表面上雲淡風輕,內心深處卻刻骨銘心,把對李從珂的仇恨深埋心底,等著報仇雪恨。
公:李嗣源面臨著與李克用相似的難題——立儲。
李嗣源的年紀越來越大,又被繁雜而棘手的國事搞得心力交瘁,是時候考慮繼承人問題了。
李嗣源在長子李從審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用心培養,還把他留在李存勖身邊歷練,只可惜被元行欽誅殺。剩下的兒子皆年幼,且如豬狗耳,後文我們將會領略他們的風采。
然而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年齡最大,且自幼跟隨李嗣源征戰,立功無數,在軍中享有極高威望,身居要鎮、手握重兵……
如今的李從珂之於李嗣源,像不像當年的李嗣源之於李克用?這是一個令人後脊樑發涼的對比,如今的李嗣源比不上當年的李克用,如今的李從珂卻不亞於當年的李嗣源,更重要的是,李嗣源之子李從榮、李從厚之輩,遠不及李存勖!
“興教門之變”有重播的可能。
這兩種原因也許同時存在,總之,安重誨非要找機會弄死李從珂不可。如今,李從珂赴鎮河中,遠離中央,安重誨認為機會來了。
安重誨不厭其煩地告誡李嗣源,乾兒子靠不住呀,李從珂這傢伙早晚必反呀,咱得早殺了他呀……
起初,李嗣源還以“反狀未明”之類的話幫李從珂開脫,可安重誨苦口婆心,一直不死心。
安重誨只顧著口若懸河,唾星四濺,絲毫沒有覺察到李嗣源已經變了臉色。
乾兒子靠不住嗎?乾兒子要逼死親兒子,然後奪乾爹的江山社稷嗎?安重誨,你丫指桑罵槐,朕聽不出來嗎?
這話不能明說,李嗣源只能乾瞪眼、生悶氣,絲毫不為所動。
安重誨退下來後,認真總結歸納,認為李嗣源之所以袒護李從珂,無非是“反狀未明”,沒有真憑實據,不敢擅殺功勳舊將。
證據可以有。
證據真沒有。
證據必須有。
為了能夠置李從珂於死地,安重誨簡直堪稱喪心病狂,他不惜栽贓嫁禍,設計陷害李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