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恐懼不已,只得唯唯稱是。安重誨那雙犀利毒辣的眼神,給康福造成了無法測算的心理陰影。他不想夾在李嗣源與安重誨之間,自古以來,夾在皇上與權臣之間的棋子都不會有好下場。

思前想後,康福決定明哲保身,主動退出這場政治遊戲。於是主動找李嗣源,要求外放到地方,離開中央。

正巧,當時的帝國西北部動盪不安。前文說過,西北部的政治形式十分複雜,中央王朝對此鞭長莫及,控制力幾乎為零,基本是由少數民族部落首領自治,只是名義上歸附於中原王朝而已。

所以西北地區長期以來就是這樣一種局面:各種勢力相互爭鬥廝殺,爭奪地區的實際控制權,獲勝後,朝廷本著“以夷制夷”的懷柔羈縻政策,就會任命獲勝者為地區合法統治者,隨後地區歸於短暫的平靜;

之所以會歸於平靜,是因為挑戰獲勝者的權威是一種穩賠不賺的生意。因為即便僥倖打贏,在法理上也屬於“叛亂”,朝廷會包括直接出兵的方法來干涉。所以獲得朝廷任命的獲勝者,他的背後是中央朝廷,這是他的護身符;

而一旦他去世,在朝廷新的任命狀達到之前,這裡處於短暫的無政府狀態,這才是各勢力重新洗牌的機會,他們會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進行新一輪的爭鬥廝殺,最終的勝利者將重新構建地區新秩序,然後將獲得朝廷的任命。

這就是西北地區動盪的基本邏輯。

如今,靈州朔方軍節度使韓洙去世,弟弟韓澄自稱留後。權力出現真空,各路英雄豪傑開始登場。

例如夏州定遠軍將領李匡賓就發動兵變,攻城略地,使西北地區陷入一片混亂。韓澄緊急奏報朝廷,請求朝廷抓緊給他正式任命,承認他對朔方軍的合法統治。

安重誨受到奏報,大喜過望,這真是一石二鳥的良策!於是就把康福發往西北。

制加康福光祿大夫、檢校司空,行涼州刺史,充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靈、威、雄、警、甘、肅等州觀察處置、管內營田、押蕃落、溫池榷稅等使。

一大串頭銜,簡單說,就是西北地區事務大總管。實際官職等級很低,仍是一個刺史,卻行使靈州朔方軍的軍政大權,還兼著稅收、民族統戰等工作;最關鍵的是還兼著河西軍的這些事務,而河西當時的控制權根本不在後唐手中。

也就是說,安重誨把康福塑造成西北地區的“公敵”,胡人蕃虜們人人願得而誅之。

安重誨要借刀殺人,往死裡整他。

康福得到任命後,驚恐不安,立刻跑到李嗣源面前,痛哭流涕,請求辭職。

李嗣源也覺得安重誨有點兒缺德,於是讓安重誨把康福安置到別的地方。

安重誨大怒,說道:“康福有什麼功勞?尺寸之功未立,從一個小小的刺史直接提拔為節度使,還有什麼不滿足的?面對皇恩還敢挑肥揀瘦,那天下其他藩鎮是不是也要效仿一下?再說了,任命制書已經下達,皇上金口玉言,難道也要說話不算數嗎?”

李嗣源無奈,只得私下找康福,安慰道:“不是我不想幫你,是安重誨執意如此,我也沒辦法。你就先委屈委屈吧,多保重!”

康福離京赴任的時候,哭得像個淚人。

借刀殺人,是安重誨的心思。李嗣源不想殺康福,也知道西北兇險萬分,於是就派大將牛知柔等率領一萬大軍,護送康福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