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球命手下高嗓門的軍士大聲詬罵,將王都的悖逆行徑悉數列舉,然後勸道:“事已至此,搞這種小動作只能平添笑柄。你只有兩個選擇:出動全軍,決一死戰;或者自縛雙手,出城投降。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朱弘昭、張虔釗不斷打小報告,李嗣源再次下令,讓王晏球主動進攻。

王晏球不動聲色,請送詔書的使節與他並轡而行,圍繞著定州城巡視。王晏球指著高大堅固的城牆,說道:“您自己看看,別說有人防守了,就是一座空城,讓您搭雲梯、衝車,您能爬上去嗎?強攻真的是白白送死,倒不如將其圍困,斷絕一切糧草供應,我敢保證,他們一定發生內訌!”

使節把親眼所見的定州前線情況如實彙報給李嗣源,李嗣源這才不再催促,接受了王晏球持久戰的建議。

一個多月後,城中守軍試圖突圍,失敗後,果然發生內訌,開啟城門投降王師。王都見大勢已去,舉族自焚而死。

定州被平定,王晏球、趙德鈞因功加兼侍中銜兒。

王都首級被獻於太社;王都的四個兒子、一個弟弟連同突裡鐵剌父子被生擒,凌遲處死;特哩袞等五十人留作親衛軍,剩餘六百多契丹俘虜全部斬首。

此前,在趙德鈞俘虜特哩袞等將領後,李嗣源給契丹寫去一封書信,大罵契丹無禮,強調兩國交往的基礎是承認一箇中國的基本政治原則,從來沒有一個洛陽中國、一個定州中國,而契丹此番卻公然違反兩國的和平共識,悍然出兵,粗暴地干涉中國內政,助長民族分裂分子的氣焰,阻撓中國統一之大業,實在可恨,活該被鋼鐵長城碰得頭破血流。

此時的契丹國主已經是耶律德光(大遼第二代皇帝,遼太宗)了,耶律德光低三下四地賠禮道歉,謙遜卑微地懇請李嗣源釋放戰俘,恢復舊好。

李嗣源是怎麼回應的呢?處於強勢的李嗣源當然就表現出了強勢的一面:不僅將契丹俘虜全部誅殺,還將送信的契丹使者一併誅殺。

定州之戰,契丹沒有佔到任何好處,沒有佔領中原的一寸領土,反而賠進去約七千契丹精銳騎兵,奚部落酋長突裡鐵剌被殺,特哩袞、查剌等數十名將領被俘投降……

經此一戰,中原人無比自豪地記載道:

“於是時,中國之威幾於大震,而契丹少衰伏矣,自晏球始也。”——《新五代史》

“契丹遂弱”——《舊五代史》;

而契丹人則無比惋惜地記載道:“甚悔之。”

收復定州的王晏球,在整場戰爭中,不曾屠戮一人,不靠殺人立威,而是以春秋大義感化將士;王晏球與將士同甘共苦,把皇上賞賜的金銀財寶全都分給手下;吃飯的時候就與將士們在一個鍋裡吃、一個桌上坐,而不開小灶、不搞“特供”;對待下屬也能彬彬有禮……軍士無不歎服,皆願效死命。時論之憂將帥之略。

收復定州後,先拜為鄆州天平軍節度使,後又移鎮青州平盧軍,累功至中書令,長興三年(932)病逝於青州任上,享年62歲。死後追贈太尉。大破契丹、收復定州,成為王晏球的人生巔峰。

9,其他

天成元年(926)5月,麟州奏:指揮使張延寵作亂,焚剽市民,已殺戮訖。

7月,鎮州王建立上奏:涿州刺史劉殷肇不受代,公然拒詔,拒絕向信任刺史移交權力,已經被討平,劉殷肇及其同黨13人被折足收監。

天成三年(928)9月,慶州竇延琬拒詔不受代,詔邠州節度使李敬周討之。12月3日,李敬週上奏:攻陷慶州,誅殺竇延琬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