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晉汴爭霸(第2/2頁)
章節報錯
還不用說再往東是魏博羅弘信,朱溫新收的小弟,也算是東部戰場的戰略縱深了。
再看河陽本地的民意。張全義是有口皆碑,人民父母官、青天大老爺;李罕之是人神共憤,麵茶鍋裡扔秤砣,混蛋沉底兒帶砸鍋。普通群眾也傾向於張全義、朱溫一方。
同時,張全義閉城堅守,以逸待勞,可與汴軍裡應外合;城外的河東軍是遠道而來,又腹背受敵。
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優勢都被朱溫佔盡,想不勝都難。
河東軍最引以為豪的就是銳不可當的騎兵,在李罕之的帶領下,氣勢洶洶地前來阻擊汴軍。
汴軍將領毫無懼色,個個奮勇、人人當先,與之對線,硬碰硬,正面硬剛。
李罕之,真流氓、假仗義,見勢不妙,撥馬就逃。河東將領安休休害怕被治敗軍之罪,逃到了蔡州。
汴軍非常聰明,並沒有死心眼兒地跟河東軍打團,而是分出一部分人馬扼住了“太行八陘”中的軹陘、太行陘,切斷了河東軍進退之路。
如果展開地圖,就會發現,太行山脈自北向南,快到黃河的時候向西右轉彎,像“丿”。南北走向的太行山,隔開了東、西昭義軍,東西走向的太行山隔開了西昭義軍和河陽。
“太行八陘”就是太行山八個最著名的缺口,可供軍隊行走往來。
汴軍將軹陘、太行陘切斷後,河東軍若想繼續支援河陽,或者從河陽退回西昭義軍的話,就必須繞個大遠路。
可供選擇的繞行路線有兩條:一是往東走,沿著黃河,穿越汴州宣武軍、滑州義成軍,過了太行山之後折而往北,再穿越整個東昭義軍,才能回太原。很明顯,這是一條作死線路。
另一條則是沿黃河逆流而西,穿越河陽,擦著保義軍、護國軍的邊兒,迂迴到西昭義軍,投入河東軍懷抱。
汴軍和張全義原本就是主場作戰,初戰告捷,又成關門打狗之勢。晉軍主帥康君立急忙下令撤兵,趕在汴軍完成戰略合圍之前撤出戰場,狼狽逃回太原。
晉汴第一次正面軍事衝突,以汴軍的勝利告終。
李克用表奏李罕之為澤州刺史,遙兼河陽節度使。這個“河陽節度使”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空頭銜,而澤州則是晉軍南下的橋頭堡,與懷州分隔太行山南北。
說難聽點兒,李克用任命李罕之當看門狗。
朱溫表奏“從龍元勳”丁會為河陽留後,張全義仍為河南尹。
張全義對朱溫的及時相救感激涕零,如同陳州趙犨一樣,從此之後死心塌地依附於朱溫,成了朱溫最忠誠的僕從藩鎮之一。史籍記載,此後每逢朱溫出師,張全義總會主動地提供大量糧草輜重,傾囊相助。
李罕之把兒子留在太原,在李克用身邊聽用,實際就是當人質,自己則返回澤州,幹他最擅長的工作——當強盜。
李罕之不懂生產,更不屑於生產,專業搶劫三十年,以澤州為中心,向外輻射百餘里,田野荒蕪,罕有人煙。
百姓逃到西面一座山峰之上,此山高聳入雲,故名曰“摩雲山”。百姓在山上構築防禦工事,以求自保,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普通的土匪流寇拿他們沒辦法。而這位李罕之,僅帶了一百來人,就強攻下這座山寨,還因此還獲得了一個綽號:李摩雲。從此威震一方,成為談虎色變的悍匪巨寇。
在獲得了魏博、河陽的支援後,朱溫暫時沒有了西顧之患,可以繼續謀劃他的大棋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