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通岐門”(第2/2頁)
章節報錯
史書上同樣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只說劉捍進讒言,陷害王重師,卻沒說二人之間究竟有何矛盾,劉捍為何要陷害王重師。不過並不妨礙我們的邏輯推理:
首先來看二人的行動軌跡,王重師成名於濮州之戰,“其後北伐幽、滄、鎮、定,屢與晉軍接戰,頗得士心,故多勝捷”,即歸順於“收菜”,出道於東征,揚名於北伐。
劉捍,資歷比王重師老,朱溫初鎮汴時就在麾下效命;而他的成名則比王重師稍晚,北伐時才出道。而且劉捍的出道比較特殊,並不是一刀一槍浴血奮戰,而是深入虎穴,“單刀赴會”。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前文詳述過,朱溫北伐鎮、定,戰略目的是威懾河朔,使河朔諸鎮臣服於汴州勢力,而不是真的要吞併他們,所以最希望出現的結果就是在汴州勢力的恩威並濟下,河朔諸鎮能夠像魏博羅弘信一樣,心甘情願臣服於汴州。
於是,“單刀英雄”劉捍應運而生。
當時,鎮州成德軍王鎔對朱溫的動機持嚴重懷疑態度,故而嚴陣以待。為了表示和解的誠意,為了展示我軍強大的自信,劉捍單人獨騎,馳入鎮州城,當面向王鎔宣講朱溫的政策。
劉捍有勇有謀,文武雙全,不僅有孤身探虎穴的勇氣,更有口吐蓮花的絕佳口才。於是,王鎔這才答應放棄了抵抗,臣服於朱溫。
隨後,汴軍轉攻定州義武軍。劉捍同樣又是單人獨騎,入定州城,遊說王處直。於是,定州義武軍也歸順了朱溫。
“鳳翔之圍”,朱溫同樣是派劉捍進城,與李茂貞溝通和解、送回昭宗等事宜。這一次,劉捍面見了昭宗皇帝,昭宗向他詢問朱溫軍中的事情,劉捍對答如流,無失禮處,更無賣主之舉,十分得體。昭宗對劉捍非常滿意,賜錦袍、銀馬鞍、授光祿大夫、檢校司空、拜登州刺史(後改常州刺史)、賜“迎鑾毅勇功臣”榮譽稱號。
劉捍雖然沒有衝入敵陣大砍大殺,沒有身披八九創,卻在一條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散發出奪目的光輝,唇槍舌劍,不知阻止了多少場戰鬥,不知挽救了多少條性命。
其後,朱溫征討淮南,劉捍又發揮了他的另一個特長:搭橋。兩次搭設浮橋,幫助汴軍進退。
劉捍因此深受朱溫寵信,一直留在身邊,作為親衛部隊的總指揮官(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簡單梳理,不難發現劉捍與王重師的重疊之處:北伐。
征討鎮、定時,王重師作為一員虎將,披堅執銳、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劉捍則深入虎穴,以三寸不爛之舌化干戈為玉帛。
也許,矛盾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比如,爭功。這是同陣營將領之間屢見不鮮的事情,也是產生矛盾的重要原因。無論是朱珍與李唐賓,還是李存孝與李存信。
現在,朱溫猜忌王重師,調王重師進京述職,而讓劉捍接替之。
劉捍不僅頂了王重師的位置,更肩負著一個秘密任務——深入調查王重師的“反狀”,蒐集其“犯罪證據”,當然,這是公開的秘密,大家心照不宣。
王重師性格耿直,怒形於色,對劉捍的態度極為冷淡,怠慢無禮。
劉捍更加懷恨在心,於是暗中向朱溫打小報告,誣告王重師與關西集團暗通款曲。
之前的誣告純是無憑無據的摸黑,而這一次則大不相同。首先,朱溫主觀上已經嚴重懷疑王重師;其次,劉捍此次任務的重點就是調查王重師與李茂貞的關係。所以劉捍此時發回“王重師暗通李茂貞”的報告,足以致命。
朱溫果然大怒,立刻貶王重師為溪州(今湖南省永順縣)刺史,緊接著,下詔王重師自殺,屠滅全族……開啟了潘多拉魔盒,推倒了多米諾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