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朱溫遇弒(第1/2頁)
章節報錯
【力疾北巡】
歷史給了朱溫一個機會,無奈朱溫的身體卻不爭氣。朱溫硬拖著病軀,“力疾北巡”,卻兩次無功而返。
朱溫的病情由來已久,早在開平三年(909)7月,朱溫就身患重病,“寢疾”,從此就沒再痊癒過。
8月,病情稍稍轉好,“上級小瘳”;
開平四年(910)11月,再稍稍轉好,“上疾小愈”;
可半年後(911)5月,又記載說朱溫的病情長久不能痊癒,“上以久疾”;
短短兩個月後,《太祖本紀》就出現了一個可怕的字眼——“帝不豫”。如果僅從字面上,似乎沒那麼可怕,直譯為“皇上身體欠安”,但熟讀史書的人,應該瞭解“不豫”的真正含義,帝王本紀中如果出現“不豫”,就基本可以視作是醫治無效的前奏。
例如唐懿宗,6月不豫,7月駕崩,享年41歲;唐僖宗,2月不豫,3月駕崩,享年27歲。
乾化二年(912)4月,當朱溫從河朔地區南返途中,在黎陽就“以疾淹留”,病得無法趕路,必須停駐;
次月(5月)抵達洛陽後,朱溫“疾甚”,更加嚴重了;
又過一個月(閏5月),“帝疾增甚”,此時的朱溫已經開始交代後事了。
朱溫躺在病榻之上,流淚哭泣,對左右近侍說出了肺腑之言,“太原李克用餘孽,志向不小,而上天卻要奪走我的壽命,我的這幫兒子哪裡是李存勖的對手啊!恐怕,我將死無葬身之地啊!”痛哭昏厥,許久方蘇(絕而復甦)。
除了軍事上的節節敗退,後梁在政治上也是搖搖欲墜,境內叛亂頻發,四處失火。我們不必一一列舉,只需強調一個——荊南高季昌。
這孫子眼看朱溫命不久矣,於是起了割據稱雄之心,以抵禦賊寇為名,擴建城池。日後,高季昌果真以荊南為基礎,建立“南平國”,成為“十國”之一。
軍事、政治上的風波加速了朱溫的病情惡化。在那個迷信天人感應的年代,上天也不止一次地摧殘著朱溫的精神世界。
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抵達洛陽,祭祀了皇家祖廟,祈求祖宗神靈庇護,又“有事於南郊”,祭祀天神。
幾天後,2月1日,日食。朱溫心裡很不是滋味。也就是在這一年7月,朱溫開始“寢疾”。
而開平五年(911)的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再次發生日食。朱溫的心裡更不是滋味,在這一年的7月,朱溫“不豫”。
乾化二年(912)5月,就在朱溫“疾甚”、“疾增甚”的時候,又出現了彗星。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讓你的淚落在我肩膀。
彗星剛剛離去,緊接著“熒惑犯心”。熒惑,即火星,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火星都代表著戰爭、死亡,不吉利,特別是“熒惑守心”或“熒惑犯心”的自然現象,通常被視作是天子駕崩的徵兆。
有關部門奏報,說陛下必須下罪己詔,以答天譴。
自朱溫患病以來,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禁屠宰、賑濟窮人、請和尚做法等等,以此祈福祈平安。
乾化元年(911)十月,朱溫幸白龍潭,賞魚。漁民捕獲了一條大魚(漁人獲巨魚以獻),朱溫下令放生。當時,扈從官員都爭相拍馬屁,稱讚朱溫有好生之德、惻隱之心。當天,群臣上奏,將白龍潭改名為“萬歲潭”。
大赦、禁屠宰、放生、下罪己詔……都是朱溫的心理安慰而已。這幾年,他的病情雖偶有緩和,但整體呈現出震盪下行的趨勢。
朱溫在這段患病北伐期間,受失利和病痛的影響,喜怒無常,常遷怒殺人洩憤。
例如因遲到而殺張全義之侄;因招待不周、怠於政事而殺大將李思安。
極為諷刺的是,就在萬歲潭觀魚的當月,朱溫在郊外閱兵,鄧季筠、何令稠、陳令勳三人因“部下馬瘦”,被腰斬示眾。
鄧季筠,朱溫嫡系中的嫡系,在黃巢草軍時就是朱溫的部下。張浚圍剿河東時,被河東俘虜,受到李克用的優待、重用。後來在李存孝叛變時,晉汴兩軍對壘,鄧季筠瞅準機會,快馬加鞭逃入汴軍陣營,重新回到朱溫的懷抱,因此更得朱溫信任。
忠心可嘉,兢兢業業,追隨朱溫三十餘年,今天,僅僅因為“部下馬瘦”,就遭腰斬。
因瑣事腰斬元老舊臣,卻因放生一條大魚而使“從臣以帝有仁惻之心,皆相顧欣然”。
乾化二年(912)4月,朱溫回到洛陽,忽然來了興致,要在九曲池上泛舟遊玩。
九曲池,裡面冤魂不散,當年震驚中外的“九曲池慘案”發生地,包括德王李裕在內的多名親王命喪其中。
世間鬼神未必有,但善惡因果是有的。
朱溫泛舟九曲池上,他的船隻突然毫無徵兆地發生傾覆,朱溫落水。被救上來之後,朱溫像是受到了嚴重的驚嚇,許久不能平復。(帝泛九曲池,御舟傾,帝墮溺於池中……驚悸久之)
他做賊心虛,心裡有鬼。也許,病重的他出現了幻覺,在那個特殊的場合、詭異的事故中,他恍惚看到了被他害死的諸位親王、哀帝、昭宗的亡魂,他們似乎在向他慢慢靠近,口中不斷念叨著“還我命來”。
落水事件發生在4月。5月,朱溫“疾甚”,次月“疾增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