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懿當時真沒打算謀反,當聽說唐道襲徵調野戰軍進京之後,也急忙調集禁軍自衛,同時逮捕了潘峭、毛文錫,嚴刑拷打,這二人更是冤枉,幾乎被拷打至死,也沒問出王宗懿想要的口供,於是暫時囚禁。

第二天(7月8日),王宗懿決定先發制人,率領禁軍進攻唐道襲。唐道襲被流箭射中,繼而被王宗懿生擒,斬首。進京的野戰軍也被殺戮很多。一時間,前蜀境內謠言四起,有說是太子王宗懿要造反的,也有說是唐道襲要造反的……中外震恐。

這時候,朝中有明白人,指出這是太子王宗懿跟唐道襲爭權罷了,誰都沒有謀反的企圖,陛下應該面見高官,調停撫慰。

於是王建召見王宗侃、王宗賀、王宗魯,命令他們討伐叛軍徐瑤、常謙。

一場小規模的衝突後,徐瑤被擊斃,常謙保護著王宗懿逃跑,藏在一個船艙底部。失去指揮的禁軍隨即被王宗侃等鎮壓下去。

午夜時分,王宗懿腹中飢餓,便向船上的人乞討食物,身份暴露被告發。王建派養子兼外甥——王宗翰前去撫慰。

可等王宗翰抵達時,王宗懿已經是死屍一具。

訊息傳來,王建悲慟大哭,認定是王宗翰故意害死太子。左右近侍擔心王建會因此展開大清洗,人心惶惶。

這時,宰相張格剛剛起草完安撫百姓的詔書,送交王建過目,詔書草稿的立意是認定王宗懿謀反,現在叛亂已定,請百姓們不用驚慌爾爾。

王建頓時恢復了理智,反正人死不能復生,於是宣佈廢掉王宗懿太子封號,廢為庶民。而王宗翰也查出了殺害王宗懿的兇手,連同王宗懿的左右侍從等幾十人,依法處決。

太子王宗懿死了,王建需要重新指定接班人。

在新太子的人選問題上,王建徘徊不定,他心中有兩個人選:王宗輅、王宗傑。王宗輅很有王建年輕時的神韻,而王宗傑才華出眾。

王建寵妃——徐賢妃的兒子王宗衍,今年剛15歲,且昏庸無能,根本不在皇太子的候選人之列。徐賢妃積極運作,用黃金一百錠收買了宰相張格。

張格,就是唐朝宰相張浚之子。張浚被滅門時,其好友冒險幫助張格輾轉逃進蜀地,前蜀建立後,官拜宰相。

前文有述,張浚的一生都是不光彩的,荒謬而逗逼,他的兒子張格則將不光彩繼承發揚。史籍記載張格“俊邁而尚矯譎,有父風”。意思是張格有知識、有文化,就是缺德而已,跟他爹一樣一樣的。

張格小肚雞腸、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凡是比他有才華的一律予以無情排斥、打壓。關於他的故事,後文還會出現。

史籍記載,在拜張格為宰相的時候,王建滿懷期望地對他講:“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宰相之事也。”然而張格的實際表現則是“迎合主意,勝己者必以計排去之”。

王建之所以任用張格當宰相,一來是借用他的出身——“唐朝宰相之子”來裝點門面,二來也是利用他的嫉賢妒能來完成政治清洗,幫太子鋪平道路。

千算萬算,王建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會自食惡果。

張格與徐賢妃一拍即合,即便沒有一百錠黃金,張格也樂於抱上“太子”的大腿,享有擁立之功。於是當晚就起草一封請求冊立王宗衍為皇太子的奏章,並偷偷拿給王宗侃等元老功臣過目,欺騙他們說這是奉了王建的密詔,是王建的意思。

眾人信以為真,且“太子謀反案”稀裡糊塗地爆發、又稀裡糊塗地平息,疑點重重,人人自危。這時候誰敢在立儲問題上跟王建較真?既然是王建的意思,文武百官就紛紛在奏章上籤上了名字,表示支援。

張格又暗中勾結了王建信任的幾位知名相士,透漏給他們王建屬意王宗衍的意思。

第二天,王建就收到了文武百官聯名擁護王宗衍的奏章。果不其然,王建秘密召見了這幾位“大師”,請他們給這幾位皇子相面、相骨。幾位得到“內幕訊息”的“大師”故意迎合王建的“心意”,異口同聲地認定王宗衍是大富大貴之相,貴不可言。

王建於是下詔冊封王宗衍為皇太子。

直到宣佈詔書的那一刻,王建仍忍不住自言自語:“這小子年幼無知,且昏庸懦弱……怎麼就看出來他能當大任呢?”

確立了王宗衍的太子地位之後,前蜀的政局得以穩定。又一個不安定分子——王宗訓(王建養子)被誅殺,“舊臣幫”再遭震懾;岐蜀戰爭重燃戰火,前蜀連戰連勝,捷報頻傳;南詔再度進犯,被王宗範、王宗播、王宗壽擊敗,王建趁勢鎮壓了“漢奸”集團,從此之後,南詔再也不敢進犯。

王建的直覺沒有錯,王宗衍根本不是守家之主,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基業,就毀於王宗衍之手。

前蜀二世而亡的故事,還將在後文詳細呈獻。

總之,幽州劉守光稱帝,牽制了河東李存勖的主要精力;岐蜀之爭,也幫後梁穩定了西部疆域。後梁終於迎來了一次北伐的最佳時機,朱溫能把握住這次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