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佶不僅居功自傲,更是廣樹黨羽,拉幫結派,勢力龐大,令王建深感不安。

於是,王建對王宗佶使用了明升暗降的老套路,擢升王宗佶為太師,而剝奪了他的兵權。

王宗佶大為惱火,竟不知死活地給王建上了一道奏摺,大意是讓王建趕緊明確接班人,並且極力暗示自己想當這個接班人,更是強烈呼籲讓王建把全部兵權交給自己……

看罷奏章,王建勃然大怒,這小子真是要造反啊!

這時候的王建已經不再是許州的那個“賊王八”了,戎馬一生、62歲的王建有了更深的城府。他強壓怒火,表面上佯裝鎮定,徵求樞密使唐道襲的意見。

心機Boy唐道襲一臉嚴肅,一本正經地說道:“陛下,王宗佶同志不僅是您的大兒子,更是勞苦功高的元勳將領,在軍民心中又很高的威望,群眾呼聲甚高,我認為,他一定足以勝任!”

罵你的人未必是害你,誇你的人也有可能是往死裡害你。唐道襲只用一句話,就將王宗佶捧殺。

唐道襲的這番話終於使王建下定決心,剷除逆子。

幾天後,王宗佶入宮覲見,父子倆的對話很不愉快。王建耐心勸導,而王宗佶態度傲慢無禮,言辭更是激烈忤逆。此時,在王建內心深處,傷心大於憤怒,他擺擺手,讓王宗佶先退下,等改天能夠心平氣和了,再慢慢疏導。

他們的對話“不歡”,卻沒有“而散”。王宗佶居然不聽命令,拒絕退下,賴在大殿上不走,逼王建當場表態,立他當皇太子或把全國兵權移交給他……

王建頓時火冒三丈,氣得渾身發抖,“好小子,你是真要反啊!”於是怒喝一聲,讓衛士把王宗佶當庭斬殺。隨後,又把王宗佶的黨羽捕殺。

透過史書的這段描寫,不難看出,王宗佶似乎是專程來找死的,腦殘至極。史籍對王宗佶的描寫非常短小,可概括為身世由來、居功自傲、處處作死。然而我相信王宗佶沒有這麼簡單,只不過是他的對手更為強大。

王宗佶的傲慢不是一天兩天了,王建早有心理預期,至於他私下畜養死士,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王建不會矇在鼓裡。想想王建當年對付陳敬瑄的手段,王建的特務間諜可謂是無孔不入,連陳敬瑄貼身藏匿的毒藥都能被悄無聲息地調包,那麼王宗佶的一舉一動難道能逃脫王建耳目?

而王宗佶一連上了三道奏摺,逼迫王建“禪讓”,難道王建還能無動於衷嗎?王建不是漢獻帝、唐哀帝,他必然有所準備。王宗佶上殿逼宮,當面抗旨的舉動,說明他應該是做了一些準備的,意思是如果王建不識抬舉,那就當庭刺王殺駕,弒殺王建。

但他不知道的是,王建早就佈下了天羅地網,之所以遲遲沒有動手,就是念在數十年的父子情上,想再給他一個機會,只要他迷途知返,起碼給他留條活命。

俗話說,好良言勸不回該死的鬼。王宗佶終於為他的悖逆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處死王宗佶之後,王建封自己親生的次子王宗懿為皇太子(長子王宗仁早亡),作為前蜀政權的接班人,封妻子周氏為皇后,封宮女張氏(王宗懿生母)為張貴妃。

隨後,王建在成都以北的星宿山舉辦開國大閱兵,據記載,此次參加檢閱的部隊多達三十萬。

立儲之後,王建對內著手為王宗懿鋪平道路。給他更多的權力和威望自然不用說,另一項重點工作是借“王宗佶事件”而進行系統性的清洗工作,一部分勳舊老臣或主動或被迫地交出了實權,例如養子王宗弁等。

對外的策略則一如既往地明確,那就是慫恿鳳翔李茂貞與中原王朝作對。王建自始至終都對岐蜀關係看得很透徹,那就是讓鳳翔李茂貞作為蜀地的屏障。長期以來,王建雖然不斷蠶食李茂貞在山南的地盤,卻從未動過將其完全吞併的念頭,並且會在李茂貞遭受關東威脅的時候給予援助。

雖然王建與李茂貞之間也上演著亦敵亦友、相愛相殺的故事,乍看起來,跟淮南楊行密與杭州錢鏐頗為相似,然而岐蜀之間的關係更為齷齪,簡單說,就是王建在養豬,養肥了是要殺的。

李茂貞與王建之間遲早要爆發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而這場大戰的導火索居然是一件家務事——夫妻倆鬧矛盾。這場戰爭也使得中原王朝(後梁)承認了前蜀政權的合法性,使之由一個非法的地方割據政權成為了與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合法政權。

這場有意思的戰爭將在後文逐一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