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淮南楊渥2(第1/2頁)
章節報錯
淮南楊渥派大將秦裴掛帥,出征江西,一舉攻克洪州,生擒鍾匡時以歸。
楊渥痛斥鍾匡時,責他父子與淮南多年為敵。鍾匡時聲淚俱下,表示悔過,伏地叩頭,只求賜死。舉拳難打笑臉人,楊渥忽然動了惻隱之心,只殺了鍾匡時的幕僚。
楊渥任命秦裴為洪州制置使,而自己則兼任洪州鎮南軍節度使。從此,淮南兼有江西之地。
洪州被攻克後,境內吉州刺史彭玕,深受鍾傳之恩而不願臣服淮南,於是轉而投降潭州馬殷,以拒淮南。
彭玕,也是趁黃巢之亂而自結民兵土團,後投靠鍾傳,被鍾傳任命為吉州刺史。據相關史籍記載,彭玕與主公鍾傳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尊崇儒術,大力推廣教育。有意思的是,史載彭玕喜讀《春秋》,且重金求書,有“十金易一筆,百金酬一卷”之說,與鍾傳的“一字千金”十分相似。
在吉州任上,彭玕修繕城池、發展經濟、整頓社會風氣(如嚴禁賭博、嚴打盜竊),為政清廉,百姓稱頌。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正是彭玕的大力修築城池,奠定了今天吉安市的基礎。
馬殷對彭玕十分器重,與他結成兒女親家,馬殷之子馬希範娶彭玕之女。
當然,也有部分史料對彭玕的某些汙點提出了嚴厲批評,例如他投靠馬殷時,脅迫數千江西百姓前往湖南,再比如他對待部下尖酸刻薄……
《新唐書》是誇他的,因為歐陽修是編撰者之一,而歐陽修與彭玕是老鄉,都是廬陵人;《江南野史》則詳細記載了彭玕“掠民入楚”以及尖酸刻薄的負面故事。
《江南野史》的作者是吉州人,該書是站在南唐的立場上,而淮南楊氏集團是南唐的前身,與彭玕是敵對陣營,故而多記載其負面故事。並且該“野史”錯誤甚多,特別是有關彭玕之死的記載,書中說彭玕投奔馬殷之後,楊行密刨了彭玕的祖墳洩憤,發現墳內有一條兩丈長的大蛇,楊行密當即斬殺了這條蛇,而遠在郴州的彭玕如有感應一般,立刻一命嗚呼。
這段記載存在很明顯的硬傷,因為淮南兼併洪州是在楊行密去世之後,而彭玕一直活到長興四年(933)。
第四,撫州危全諷、信州危仔昌。
淮南楊渥兼任鎮南軍節度使,卻並未取得鎮南軍的實質性統一,例如境內的撫州、信州的危氏兄弟就拒絕聽命於淮南。
撫、信二州均為洪州鎮南軍轄州,鍾傳自撫州發跡,入據洪州時,危全諷乘虛而入,奪取撫州,又命弟弟危仔昌竊據信州。鍾傳做了節度使之後,曾以武力討伐,並最終使危氏兄弟臣服。
鍾傳死後,危全諷認為自己已經履行完了臣屬的義務,不再聽命於鍾匡時的調遣,宣佈脫離鎮南軍而獨立,“聽鍾郎為節度使三年,吾將自為之。”
於是,淮南楊渥與危氏兄弟之間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爆發了激烈的戰鬥。最終,危氏兄弟不敵強大的淮南勢力,撫、信二州併入淮南版圖,自此,淮南盡有鎮南軍之地,完全控制了江西。
危全諷兵敗被俘;危仔昌則逃往杭州,投奔了錢鏐。錢鏐很反感他的姓氏,於是給他更姓改為“元”。
第五,後梁朱溫。
淮南與朱溫之間的較量相對複雜,多與荊襄勢力有交錯,權且稱之為“梁、淮、楚三方混戰”;也有小規模區域性正面衝突,例如淮將米志誠攻打潁州。
激化地區矛盾,挑起梁、淮、楚三方混戰的,是著名的問題兒童——朗州雷彥恭與網紅孫子——高季昌。
高季昌是朱溫乾兒子的乾兒子,雙料幹孫子。這孫子實在太孫子了,朱溫任命他為荊南節度使,作為汴州勢力南大門的看門狗,卻不料這是一條國之猛狗(不是罵街,這還真是句文言,典出《晏子春秋》,成語“酒店猛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