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就是新春佳節。大唐天覆三年(903)正月初六,李茂貞瞅準了韓全誨等權閹都不在場的機會,單獨覲見了昭宗,說出了自己的計劃:誅殺韓全誨等宦官,用他們的人頭做和解的信物,恭送皇帝回長安。

昭宗大喜,既然有李茂貞的支援,宰幾個宦官還有什麼阻力呢?當即同意了李茂貞的請求。

於是,40個鳳翔勇士逮捕了韓全誨等宦官,全部斬首;當晚,又將韓全誨同黨——“三使相”中的周承誨、董彥弼斬首;鳳翔駐長安衛戍軍統領李繼筠,同樣是主謀之一,也被李茂貞“大義滅親”。

正月初七,昭宗派韓偓等前往汴軍大營,呈獻上宦官韓全誨等二十餘顆人頭,請朱溫過目賞鑑,並帶去口諭:“之前的傳言,說幽辱聖上、離間君臣、拒絕和解的,就是這幾個人。現在,朕跟李茂貞已經把他們全部誅殺,你可以告訴諸軍,平息大家的憤怒了。”

顯然,這是昭宗幫李茂貞甩鍋。

昭宗應該十分清楚李茂貞及其代表的關西集團在整個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以韓全誨為首的閹黨自然是始作俑者,但李茂貞絕對洗不掉幫兇的罪責。之所以主動幫李茂貞開脫,主要是因為昭宗目前仍是李茂貞的人質,昭宗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向李茂貞表示誠意,以避免被撕票。

這是朱溫、李茂貞、昭宗三方心照不宣的默契。

昭宗是李茂貞最後的籌碼,一旦把昭宗送出鳳翔府,李茂貞一家老小的生死榮辱,就只能寄託於朱溫的憐憫了。

朱溫和昭宗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如何才能讓李茂貞相信在交出人質後不會遭受反攻倒算。

而在正式交接前,當事三方的神經都是極為敏感且脆弱,僅能在默契的維繫下,保持著最大限度的平衡,“和談”就像走鋼絲,幾乎承受不住任何的風吹草動。

然而意外還是出現了。

那一天,朱溫到各營巡視,當走到城北時,忽然發現北部的山上有鳳翔軍隊的調動,於是急令出擊,將這支鳳翔部隊的將領生擒。

昭宗急忙派寵妾趕赴朱溫大營調查、調解;李茂貞也第一時間查詢原因;朱溫派親信蔣玄暉入城彙報。

在三方的積極努力之下,問題終於得到了妥善解決,一個小小的誤會而已。

三方之間的動態恐怖平衡隨時可能被打破,有可能是處心積慮地陰謀,也有可能是一次偶然的誤會。

通常來說,談判的主動權掌握在較為強勢的一方,特別是城下之盟,弱者沒有“談判”的權力,只有“聽判”的義務,強者則會披著“談判”的外衣對弱者進行“宣判”。

然而鳳翔的這場城下之盟就非常弔詭了,主動權掌握在弱勢的李茂貞手中。朱溫投鼠忌器,昭宗忍辱偷生,都在等李茂貞的最後要價。

李茂貞經過一番苦苦思索之後,終於提出了自己的價碼:

首先,崔胤。

李茂貞對崔胤興風作浪的本領很有信心,認為崔胤一定會慫恿朱溫奪取鳳翔,所以必須把這個幕後推手找來。找來之後呢?最好是讓昭宗和朱溫也拿他納個投名狀,像自己誅殺閹黨一樣,把他殺了;退而求其次,也要他當面做出有利於關西集團的保證。

於是,昭宗緊急召見崔胤,讓他率領文武百官來鳳翔接駕。前後共計發出四次詔書、三次皇帝的親筆信,催他上路。

都是老中醫,別給我開偏方。崔胤始終稱病不前。

李茂貞也給崔胤寫了親筆信,措辭十分謙卑,苦苦哀求。

崔胤還是不肯前來。

最後,只能是朱溫出面,給崔胤寫信,半開玩笑半認真道:“我不認識天子,您來幫我辨認一下,別接錯了。”

有朱溫的撐腰,崔胤才敢動身前來。不過崔胤還是沒有來到鳳翔現場,這是後話,後面還會再提。

其次,政治聯姻。

李茂貞提出了兩門親事:讓自己的兒子李侃迎娶昭宗的女兒——平原公主;讓宰相蘇檢的女兒嫁給景王李秘。用姻親關係做最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