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嚴格來講,這篇作文也可以大膽地給出“0”分,因為三觀不正,中心思想嚴重謬誤,打根兒上就跑偏了。

首都,國之根本;遷都,則根本動搖。不到萬不得已,天子是不會輕言遷都的。

“安史之亂”,玄宗李隆基駕幸蜀地;黃巢犯京師,僖宗駕幸蜀地;李熅篡位,僖宗駕幸興元……都不曾討論遷都,而今只是一個李茂貞,就要討論遷都?還什麼首都原本就是要隨時更換的?你讀過史書嗎你?自古以來,除非改朝換代,一共才遷了幾次?

昭宗既憤怒又失望,根本就沒搭理朱樸(不報),連個“閱”字都省了。

寄人籬下,必仰人鼻息。

文武百官客居華州,都對主人韓建唯唯諾諾,不知韓建之喜惡,個個噤若寒蟬,唯恐哪句話會給自己招惹殺身之禍。大家心照不宣,逐漸形成了一種默契:凡事都要先請示韓建。

雖然韓建沒有逼迫中央流亡政府,但經過之前的無數次教訓之後,政府官員全都十分乖巧(不乖巧的早就被淘汰了),韓建無需廢話,就已經控制了朝政。

昭宗的政治手腕還是有的,於是變被動為主動,捅破這層窗戶紙,直接下詔,命令韓建參與中央的決策。給韓建挖坑。

韓建上疏堅辭,避開了萬劫不復的深坑。

這多虧了韓建身邊的一個大謀士,李巨川。

李巨川,中唐宰相李逢吉的侄曾孫。僖宗朝進士,恰逢黃巢作亂,於是逃離京師,投奔了河中王重榮,王重榮討黃巢的全部書檄奏請,皆出自李巨川之手,其思路敏捷、條理清晰,令人稱讚;

王重榮死後,李巨川被貶到興元府,節度使楊守亮喜出望外,大呼“天賜我也”,於是也重用李巨川;

“倒楊運動”中,楊守亮等人被韓建所擒,李巨川也披枷帶鐐,準備一同押往長安處決。李巨川在樹葉上題字,求韓建饒命。區區幾個字就將韓建深深打動,於是將他留在身邊,繼續當謀士。從此,李巨川成為韓建的重要智囊。

韓建之所以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且在事後還能躲過一劫,沒蹈李茂貞、王行瑜的覆轍,完全是李巨川的指點。

李巨川對韓建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直接干涉朝政!比如,不能對朝政發表任何觀點,不做任何表態,更不能進入中央,參與、旁聽中央會議。

再者,想幹涉朝政的話,間接就可以了。至於如何間接,就更不必韓建勞神費力了,文武百官都在積極主動地揣測韓建的內心世界,他們懂事。韓建只需一個眼神。

這就是韓建能夠在“挾天子”之後全身而退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表明他曾干涉朝政,沒有任何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相關的指控。

韓建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有實無名的“挾天子”綁匪。

李巨川的智慧還遠不止於此,他讓韓建傳檄天下:將貢賦轉運到華州行宮;起兵勤王。

如此,韓建一來可以擺脫羈押、挾持天子的指責,二來可以把天下貢賦揣進自己腰包,三來可以借別人之力打擊李茂貞,四來可以獲得保駕護鑾之美名。一舉四得,無本萬利,包賺不賠。

至於所謂的勤王,韓建完全可以以保護天子行宮為名,拒絕上前線,除非李茂貞打到華州,否則韓建就能坐在後排,安心吃瓜。

而李茂貞敗退後,勤王之師誰也不敢來接駕,否則就是“劫駕”,護送天子返京師的事,當然是我韓建的分內之事,就不勞煩各位了,要不,你們幫著修葺一下長安?

出力的時候沒他,好處還全被他佔。

當李克用接到訊息時候,扼腕痛惜,感嘆道:“去年我就說過,要把李茂貞、韓建一勺燴了,皇上非不聽,怎麼樣,崴了吧?韓建這個大蠢驢,早晚不是被李茂貞生擒,就是被朱溫生擒!”隨後上疏表示會聯合天下藩鎮,起兵勤王。

西川王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征剿鳳翔西方面軍總司令的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