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成都之圍(第2/2頁)
章節報錯
西川下轄的州縣接連發生兵變,如簡州、資州、蜀州、嘉州、戎州、雅州等,大部分是將領挾持官員,也有民間好漢挾持官員,然後投降王建。
在王建“師出有名”的計策下,兵變不再可恥,而是光榮,其實若再矯情一些的話,兵變也不能叫兵變,而是起義或投誠。
邛州刺史毛湘,是田令孜的親信,深受田閹恩惠。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窘境之下,毛湘自知城池淪陷在所難免,於是對手下說道:“我深受田令孜栽培厚愛,所以願意替他誓死守城。可其他人憑什麼跟我同受圍城之苦?哎……你們拿著我的人頭,投降王建去吧。”
交代完後事,毛湘沐浴更衣,慷慨赴死。他的手下拿著他和兩個兒子的人頭,向王建獻城投降。
受降儀式上,邛州百姓、官員、繳械的將士們,無不感念毛湘,泣不成聲。
成都的城防堪稱固若金湯,韋昭度、王建等率領十多萬人,耗時三年,仍無法攻克。
三年的圍困,使得成都城內糧食匱乏,大街小巷全是被遺棄的兒童和嬰兒。
於是有人做起了走私糧食的勾當。他們潛入朝廷軍的營地中,將糧食走私入城,而這些糧食走私販基本都是成都城裡的平民,不是經過專業訓練的特工,因此他們很容易就被朝廷軍的巡邏兵捉住。
巡邏兵將情況報告給總司令韋昭度,請示處置辦法。
韋昭度宅心仁厚,說:“滿城的饑民,我們怎能見死不救?”下令將糧食走私販全部釋放,不準追究其“資敵”之罪。
也有被城裡的巡邏兵抓獲的,同樣上報給了總司令陳敬瑄。陳敬瑄也同樣選擇了寬容仁慈。面對糧食走私行為,陳敬瑄面露羞愧,說:“是我不好,害得百姓如此苦難。我恨自己沒有辦法救他們一命,既然他們有辦法自救,那就再好不過了,今後你們不要再為難他們了。”
敵我雙方最高領導人均表示糧食走私行為合法,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一行中。
可即便如此,每天能販運到城裡的糧食也不過區區幾鬥而已。商販們用小竹筒做為分裝糧食的容器,小竹筒的長度約為五分,直徑一寸五分,這麼一小筒米的價格是一百多錢。
我粗略換算了一下,這樣一筒米約有26.168克,26克就要一百多錢,跟黃巢撤離長安的天價也不相上下。
成都城餓殍遍地,屍體堆積如山。於是,人吃人的慘劇不可避免地上演了。官員們以高壓態度嚴禁殺人、吃人的行為,對殺人兇手格殺勿論,但依舊無法阻止吃人慘劇的發生。
官員們便用更加慘無人道的酷刑來替代斬首,例如腰斬、斜劈(從左肩到右胯),每天都有人死於這類酷刑,但仍不能阻止人相食。
最後,官員們都絕望了,眼看著成都城已經成了人間煉獄,唯一的解救辦法似乎只有投降。
陳敬瑄對待意志動搖的官員同樣零容忍,把他們全家抓起來,用盡各種酷刑折磨虐殺。
眉州刺史徐耕,仁慈寬厚,不忍濫殺百姓。田令孜便陰陽怪氣地恐嚇他,“你一個人都不肯殺,難道是有二心?”徐耕萬般無奈,只能硬著頭皮,將朝廷軍俘虜綁赴街市,斬首。
三年的圍城戰,巨大的戰爭消耗同樣也是大唐朝廷負擔不起的,於是朝中文武官員一致提議結束“兩川戰爭”。
昭宗皇帝極不情願地下達了停戰詔書,詔令恢復陳敬瑄的一切官職爵位,令東川顧彥朗和永平王建率本部兵馬各還本鎮。
接到詔書之後,王建痛心疾首,恨不得將詔書撕碎,“腦袋別了褲腰帶上,忍耐了三年的飢渴困苦、酷熱嚴寒,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卻要功虧一簣?老子在前線拼命,腐儒在背後捅刀子!”指天劃地,罵了一頓娘。
謀士周庠卻喜出望外,“主公,這是天賜良機!千載難逢,您裂土封王的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