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新的格局(第2/2頁)
章節報錯
鄭漢章稍後趕到,見勢不對,奮起反抗,竟然拼殺了好幾人。無奈雙拳不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最終還是被擒殺。
隨後,秦彥、畢師鐸的部眾也就遭到清洗,只有賣主求榮的叛徒唐宏,得到了孫儒的信任,不僅保全了性命,還得到了重用。
【淮南亂局】
楊行密趕走了叛賊秦彥、畢師鐸,入駐揚州,祭拜了舊主高駢,清理了呂用之等奸佞,整肅了軍隊,剷除了張神劍、高霸等隱患,基本控制了淮南局面。
唯一的威脅就是孫儒。這個威脅還不小。
楊行密現在最迫切的,就是需要得到官方的承認,用政治優勢彌補軍事劣勢。
沒有中央朝廷的認可,楊行密的“自稱留後”與反叛沒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楊行密入駐揚州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向朝廷通報淮南形勢,請求正式冊封。
這就接上了前文的關鍵節點:朝廷任命朱溫為淮南節度使。
淮南自畢師鐸起兵以來,秦彥、楊行密、孫儒等各方大佬相繼粉墨登場,你爭我奪,狗咬狗、一嘴毛,怎麼突然把“節度使”桂冠送給朱溫了?
以藩治藩,駕虎驅狼,二桃殺三士……朝廷的慣用伎倆,領導從下屬手裡回收權力、平衡勢力的慣用手段。
當我們把朝廷的任命制書看全了,就不難從中看出端倪:
朱溫兼領淮南節度使、“收菜”東南方面軍司令;
任命孫儒為“收菜”東南方面軍副司令;
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副使。
瞧,故意給你們仨拴對兒。就怕你們打不起來。
楊行密刀尖舔血,好不容易打下來淮南,能輕易拱手送給你朱溫嗎?
孫儒把秦宗衡的人頭送給朱溫,與三國時孫權把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異曲同工,把朱溫拖進渾水,轉移秦宗權的復仇怒火。孫儒表面上依附於朱溫,實際是狐假虎威,一來轉移來自秦宗權的壓力,二來可以增加對淮南戰場的威懾力。
朱溫與蔡賊秦宗權拉鋸扯皮尚無結果,又新結仇於朱瑄、朱瑾,北面防著勁敵李克用,東面惦記著時溥,根本無力染指淮南。
朝廷妙計安天下,正是想借此機會,挑撥中原新興藩鎮之間的關係,透過製造地緣衝突來平衡各方勢力,使之對朝廷產生向心力,從而把淮南一步步收歸中央朝廷。
駕虎驅狼,還需防範養虎成患。朝廷過於一廂情願。
朱溫當然清楚朝廷的險惡用意,平白無故把肥沃富庶的淮南封給自己,無非是要借用汴州勢力來控制淮南亂局。這個“淮南節度使”跟當初黃巢封的“同州防禦使”一樣,“令自取之”。
按照大謀士敬翔的規劃,朱溫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壓制南面的蔡賊秦宗權,兼併東方的土地,主要目標是鄆州天平軍朱瑄、兗州泰寧軍朱瑾、徐州感化軍時溥。
現階段,淮南並不是朱溫的核心利益所在,朱溫無意攪入淮南亂局,更沒必要充當冤大頭,做地區仲裁者或者秩序重鑄者。
朱溫問計於敬翔,眼下該如何伸手接“淮南節度”這個燙手山芋。
敬翔認為楊行密絕不會拱手讓出揚州,想憑朝廷一紙委任狀佔據淮南,是痴心妄想。朝廷借刀殺人的意圖再明顯不過。
朱溫表示贊同,“如此,計將安出?”
敬翔教他一招“投石問路”。
既然有朝廷的任命,不妨向淮南地區派遣行政官員,探一探楊行密的態度。當然,其結果肯定是楊行密抗旨不遵,暴力抗法。所以,“投石問路”實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投的淮南,問的卻是徐州。
朱溫疑惑不解。
敬翔微微一笑,“大帥,您附耳過來——咱們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朱溫聽罷,撫掌大笑,連呼“吾得敬翔,如沛公得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