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後黃巢時代(第2/2頁)
章節報錯
事變發生後,李克用慌不迭地返回河東,似乎也反映出他也知道了幕後真兇是誰,只是這個人背景太深,自己不敢說。
“上源驛事變”是李克用與朝廷(田令孜)之間的一個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大家只能統一口徑,朱溫就是主謀。本案不要再追查了,查到朱溫這裡就結案吧。
詭異的是,作為“謀害平賊功勳”的“元兇”朱溫,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朱溫與朝廷之間也有默契。
“上源驛事變”也就成了李克用敲詐朝廷的把柄,不斷碰瓷。
當然,田令孜控制下的朝廷不會因內疚而憐憫朱溫的,之所以頂住李克用的壓力而儲存朱溫,是有其他更重要的考量。同樣會在後文逐漸展開。
以上是關於“上源驛事變”最合理的推論。
真兇:田令孜。
黃巢雖死,天下亂局卻並未因此終結,相反,變得更亂。中央朝廷的威嚴蕩然無存,皇帝號令幾乎成了一紙空文。
面對藩鎮之間的兼併、群雄的割據,中央朝廷再也無力制止,只能一邊委屈求全,奉行綏靖政策,一邊尋求藩鎮之間的勢力均衡,甚至挑唆他們之間的爭鬥,以此來坐收漁翁之利。
黃巢死後,歷史進入到了“後黃巢時代”。
【李克用的擴張】
自上源驛脫難後,李克用一方面積極擴軍備戰,一方面派人上疏朝廷,控告朱溫的毒謀,並且發出了軍事威脅。
收到起訴書,滿朝文武大為驚恐,一致表示黃巢剛剛覆滅,不宜再起事端,應讓兩鎮和解。
充當朝廷和事佬的最佳人選,是宦官楊復恭。楊復恭是楊復光的堂兄。既然楊復光已死,朝廷裡在李克用那裡最有面子的,當然就是楊復恭了。
面子,只是和解工作能夠順利展開的前置條件,而裡子才是和解工作能夠成功地決定性因素。
面子是楊復恭,裡子是封李克用為隴西郡王,將麟州、雲州、蔚州劃歸河東,將昭義軍的澤州、潞州劃撥給李克用的弟弟李克修(從此之後,昭義軍一分為二,太行山以西成為“西昭義軍”,節度使是李克修)。
這就是劉氏夫人給李克用出的解決辦法,敲朝廷的竹槓,讓田令孜控制下的朝廷吃啞巴虧。李克用的勢力因此得到極大的提高。
李克用的發展壯大,引起了鄰藩的警覺,特別是對昭義軍的瓜分,引起了幽州(今北京)盧龍軍節度使李可舉的強烈恐慌。
李克用的勢力不斷向東滲透,很明顯,下一個目標就是他的幽州。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王處存與李克用是兒女親家,到時候肯定會成為李克用的幫兇。
幽州李可舉決定先發制人。
於是,李可舉忽悠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成德軍節度使王鎔,說易州、定州自古以來就是我盧龍和你成德的固有領土,現在被他們分割走了,下一步,咱倆都將不保。
瞪眼說瞎話。二州全是一百多年前從成德軍分割出去,跟盧龍軍沒有半毛錢關係。
王鎔,當時只有13歲。襲父位,做成德軍節度使,襲位時年僅10歲。所以被李可舉成功哄騙,結成軍事同盟,答應對定州義武軍開刀,瓜分義武軍。
為了保險起見,李可舉又秘密勾結了李克用的老冤家——大同防禦使赫連鐸,讓赫連鐸攻擊李克用的後背,以在西邊牽制李克用。
赫連鐸也正覬覦河東的北部疆土,因此兩人一拍即合,於是,李可舉與王鎔分別出動大軍,對義武軍王處存發動突襲。
王處存緊急向李克用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