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宋威縱敵(第2/2頁)
章節報錯
於是,剛被遣返的各路兵團再次被徵召。據史料記載,這些遣而復召的官兵憤恨不已,恨不得發動兵變。
而宋威卻在接下來的追擊圍剿中,追而不擊、圍而不剿,始終跟王仙芝保持三十里的距離(躡賊一舍,完軍顧望),意在恐嚇、驅逐。
王仙芝得以率領他的殘部二次逃出生天。
史書罵宋威是個老混蛋(時威老且暗)。
實際上,宋威並不是老糊塗了,相反,他精明的很。
【請神容易送神難】
龐勳的“擅歸”是唐末最大的一次兵變,但不是唯一的。
就在前年(874),感化軍特遣團照例去朔方戰區(今寧夏)參加秋季邊防,走到半路,正趕上南詔入侵西川,於是朝廷命令他們改變計劃,南下增援,還沒等走到成都,南詔就被擊退,於是朝廷命令他們執行原計劃——去朔方。
但這些徐州兵再次發揚了“擅歸”的光榮傳統,打算抗命,回徐州老家。這次譁變沒有成功,被隨從宦官和指揮官及時阻止,斬首了帶頭的8人,穩住了軍心。
去年(875),鎮海軍的衛戍司令(鎮遏使)王郢等69人,因賞罰不公而譁變,這次兵變迅速席捲江蘇、浙江、福建一帶,史稱“王郢兵變”,動靜搞得也很大。
而就在今年(876),支援沂州的天平軍,同樣是不滿朝廷的調令而發動譁變,“擅歸”回鄆州總部。
沂州,就在宋威的眼皮子底下。擅歸的天平軍回到鄆州,朝廷下令:不予追究。
各戰區特遣兵團都不是省油的燈,休想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除非有足以讓他們心動的犒賞。即便來了,也未必真賣力,比起殺敵,他們更願意擾民,以剿匪平寇的名義打砸搶燒,“禦敵無術、擾民有方”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犒賞不足、或者賞罰不均了、亦或者疲於差遣了,他們就要鬧兵變。輕則擅歸,重則驅逐、殺死長官。
驕兵難制。
這是宋威所慮的第一問題。既然自己的本部兵馬足以平賊滅患,就不勞他們的大駕了。
所慮之二,是擔心臨近各戰區趁火打劫,以奉旨增援為由,蠶食自己的地盤。
在唐末,這種腌臢齷齪事比比皆是。
以上兩點,可以歸納為宋威對自己人的憂慮、不信任。特別是在成都的經歷,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人永遠比敵人更兇險”的信念。
所慮之三,是要養寇自重。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先後兩次,眼看就要將草賊一網打盡的時候,宋威緊急下達軍令:停止追擊!坐視王黃草賊逃竄。公開縱敵。
副將不理解他為何這樣做。宋威一語道破天機,並用前不久的“龐勳之亂”做鮮活的例子,說康承訓剿滅了龐勳,立刻被貶,你怎知我們不會成為第二個康承訓?
“龐勳之亂”和馳援成都,都給宋威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而心理陰影的面積,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求出來。
再者,山東、河南、江蘇一帶的匪患由來已久,州縣無力討平,節度使也無計可施,憑什麼你宋威一出手,就徹底根除?你跟這幫草賊到底是什麼關係?你敢說跟他們沒有勾結?
話是攔路虎,衣裳是瘮人的毛。
多年來的官場歷練告訴宋威,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也許你不是真的優秀,而是同行的襯托,但你的光芒讓同行們感到難堪。他們會甘心躲在你的陰影中,動動嘴唇,噴你一身糞。
所慮之四,王仙芝真死也罷,沒死也罷,無所謂。
王仙芝起事之前,山東、河南一帶群盜就吃了不少宋威的苦頭,正式起事後又在沂州城下死裡逃生,之後又被一路追殺。“宋威”二字止兒啼,嚇也能嚇死王黃之輩,他們必然不敢在這一帶逗留。
身為一方節度使,能彈壓地面,保一方清淨足矣。難道還想憑一己之力拼出天下太平?
有此四慮,宋威才前後兩次公開縱敵。而邀功之說,並非是主要原因。
跟宋威想的一樣,他的大名把王仙芝嚇走了。王仙芝收攏殘兵敗將,撤出山東,轉寇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