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今,終於平冤昭雪,得以重新啟用,長安百姓自發地組織起來,踴躍捐款出資,眾籌了一場熱烈地歡迎儀式,戲劇雜耍,比過大年都熱鬧。
歸途中的劉瞻聽聞之後,就更改了回京日期,並且改走其他小路,秘密回京。
當初,所有人都閉口不言時,他敢於直諫,並非是不懂官場中的潛規則,也並非不知奸臣小人的卑劣手段,只是不願附炎趨勢、同流合汙。他明白,百姓雖是“自發”,但如果自己太過高調,欣然接受,甚至於敢在接受群眾歡呼的時候擺手說“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啦”之類的話,那他的政治生涯必將到此為止,搞不好,全家人的生命也要到此為止了。
低調地避開,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這些天真善良的無辜百姓。
鹹通十五年(874)2月,劉瞻回京,5月就迎來了一個好日子:宰相裴坦逝世。
於是,朝廷繼續提拔劉瞻為宰相。
朝中另一個宰相——劉鄴,嚇得瑟瑟發抖。因為當年劉瞻被貶官的時候,劉鄴因擔心自己成為“保研黨”的攻擊物件而主動向“保研黨”靠攏,聯合起來陷害劉瞻。
劉瞻成了劉鄴向“保研黨”納的投名狀。劉鄴因此深得“保研黨”信任,很快就從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升遷為禮部尚書(正三品)、宰相。
“保研黨”餘孽劉鄴,擔心劉瞻會反攻倒算,惶恐不可終日。
8月初,劉鄴宴請劉瞻,敘舊,溝通感情。宴飲結束,劉瞻回家之後就突然生病,並於8月15日不治身亡。
所有人都說是劉鄴在酒食中下了毒。
劉鄴具備作案動機和作案時間,但這不能當做證據。證據鏈不完整也不確鑿。
劉瞻之死,也就成了千古謎案。
10月,朝廷貶劉鄴為淮南節度使,貶出朝廷。
劉鄴,是大詩人劉禹錫的侄子。
劉鄴的父親叫劉三複,也是神童,深得李德裕(“牛李黨爭”中“李黨”領軍人物)欣賞,得以重重提拔。時任汝州刺史的劉禹錫,就主動與劉三複攀同宗,併為劉三複作詩相贈,以“從弟”相呼,所以,劉禹錫是劉鄴的大爺。
劉鄴也是小神童,六七歲就能作詩,也深得李德裕喜愛。李德裕讓他給自己的兒子當伴讀。後來,李德裕失勢,劉鄴也成了無依無靠的孤魂野鬼。
這時候,劉瞻提拔了他,讓他做左拾遺,又成為翰林學士。劉瞻是劉鄴的另一個貴人。
李德裕死後,朝中無人敢為“牛黨”、“李黨”鳴冤叫屈,唯獨劉鄴,在唐懿宗一次郊天大赦的時候,為李德裕上疏,求聖上開恩。儼然一副知恩圖報的義士形象。
那他為何恩將仇報,陷害提拔他的劉瞻呢?我們還要拂去表面塵土,窺探內在本真。
李德裕當時已死,“李黨”銷聲匿跡,不會掀起波瀾。此時對其子嗣開懷布恩,既能彰顯皇恩浩蕩、寬容仁慈,又不會觸發政治風險,豈不是一舉兩得?
新天子登基,正需要向世人展現一副仁君形象,體恤關懷一下“李黨”餘嗣,正是一次絕佳作秀的機會。
而當時的宰相令狐綯,是“牛黨”殘餘,也通常被視作“牛黨”的後期領袖。他在朝中做宰相時,多次大赦天下,唯獨“李黨”不在恩赦之列。
那一年,令狐綯剛剛卸任宰相,離開中央,去了地方,做淮南節度使。劉鄴就是趁這個空當,為“李黨”喊冤。
好比現在,我們通常會看到某些子孫、徒弟在父祖、師父的葬禮上嚎啕大哭,別以為真是什麼孝子孝孫。平時的孝才是孝,葬禮上的孝都是演給別人看的。
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劉鄴對劉瞻的恩將仇報了。
劉鄴的故事還沒完,後文將提到他的下場。
新皇帝李儼登基,剷除奸臣亂黨,蒙冤之人終得昭雪,舉國同歡。
11月,改年號為“乾符”於是“鹹通十五年”就改成了“乾符元年”。
改元大赦,群臣慶賀。
大唐人民的一位老朋友也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新皇帝致以崇高的問候:南詔又雙叒叕犯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