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與南詔的恩怨並非空穴來風。

當兩國友好時,南詔每年都派留學生到大唐學習進修,唐王朝就近選址,將留學生們安置在成都,以便統一管理。

為了彰顯我天朝大國之繁榮富庶,為了讓化外番邦感受到我皇恩浩蕩,留學生享受著高標準的生活待遇和高質量的師資力量,並且一切費用全免,大唐願意為此買單。

南詔如沐春風,對大唐無比崇拜,於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世世代代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醒醒。

這只是大唐給自己導演的一出好戲,一個自欺欺人的遊戲,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接納留學生,除了炫耀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文化輸出。讓蠻夷的下一代意識到自己在文化上的落後和貧瘠,意識到中原文明的強大和發達,巨大的反差足以讓年輕的一代懷疑人生,從而對中原文明心生嚮往,傾心漢化,成為“唐粉”、“精唐”分子。

然而大唐的“和平演變”卻收效甚微。這些留學生顯然是經過蠻夷精心挑選、培訓合格的“蠻忠”分子。他們學成之後,無一例外都選擇回國建設自己的家鄉,為南詔的崛起添磚添瓦貢獻一份力量。

一批留學生畢業了,新的一批留學生又來了,如此往復迴圈,長達五十餘年。大唐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寶貴的教育資源,卻沒有換來羊羔跪乳、烏鴉反哺。

南詔的稱臣納貢呢?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的景象當然是存在的。然而這更是一件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南詔貢使帶著點兒不值錢的當地土特產,送到長安表忠心。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我天朝大國地大物博,金玉珠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然要秉承厚往薄來的精神,翻著倍的給回禮。

回禮還有另一項原則:雨露均霑。凡是前來進貢的使節,無論是領隊還是隨從人員,每人一份。

進貢的使團往往規模宏大,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給大唐進貢,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投資渠道,一本萬利、包賺不賠。

周邊番邦蠻夷、各色人種,全都爭先恐後地擠到長安,玩了命兒的磕頭喊萬歲表忠心。

長安城內一片盛世,大唐天子沉醉在萬國來朝的景象中,久久不能自拔。

時任西川節度使杜悰,就剖開了這層面紗,為唐宣宗陳說利害。最後,唐宣宗下令,大幅削減南詔留學生名額和經費補貼;限制南詔進貢的次數和人數。

南詔國主勸豐祐大怒,寫信大罵唐王朝,並撤回留學生、停止朝貢。同時,開始在邊境上製造矛盾衝突,侵擾大唐邊境。

兩國裂隙開始凸顯。

公元859年,唐大中十三年,南詔天啟二十年。唐宣宗駕崩,巧了,南詔國主勸豐祐也薨了。

同年,26歲的唐懿宗和16歲的世隆紛紛走上了最高領導人的崗位。

依照慣例,大唐派出告哀使者,向南詔送達宣宗皇帝駕崩的噩耗。而這一事件就成了南詔與大唐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導火索。

新繼任的南詔國主世隆列舉了兩條大唐無禮的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