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影評人(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當今的美國,《屏住呼吸》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從整體來看,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大牌明星、沒有華麗特效、沒有任何超自然元素的噱頭,但它完全利用了有限的狹窄空間、平日裡司空見慣的道具和簡單的人物關係的巧妙配置,憑藉著出色的劇情安排和節奏把控,營造出了飽滿的緊張感。
再加上傳神的拉伸與特寫鏡頭描述以及一驚一乍的配樂誘導,讓觀眾全程都能以嵌入式的視角投入其中從而獲得暢快的觀影感受。
幾位主角忽正忽邪、獵人與獵物的身份一波三轉、劇中人性的考驗、越戰老兵的身份與遭遇、羅姬遭逢生活困境鋌而走險以及後來的成功脫困,這些都是電影無可比擬的亮點。
正是基於以上分析,《紐約客》的著名影評人寶琳·凱爾旗幟鮮明地聲稱《屏住呼吸》是“希區柯克之後美國最佳恐怖片”。
這一言論讓人大吃一驚,要知道這可是從不輕易接受別人觀點、有“毒舌”之稱的影評人寶琳·凱爾下的結論。
寶琳·凱爾是這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影評人之一,素以文鋒犀利著稱,奚落、挖苦、諷刺是其一貫風格。
她的文字充滿了激情以及個人好惡,很多導演對她咬牙切齒,而很多讀者卻對她情有獨鍾。
自從1935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成立之後,電影評論對於電影的作用日益顯著。
像五十年代的《紐約時報》影評人波斯利·克洛瑟,未能登上他的評論,縱然是年度十佳榜的影片也不可能贏得奧斯卡,沒有獲得他首肯的外語片就更加難以在美國取得成功票房。
其人的影響和地位竟至如斯,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如今的70年代正是影評的黃金年代,優秀影評人層出不窮,寶琳·凱爾和冉冉升起的影評新星羅傑·艾伯特就是其中聲名遠播的兩位。
羅傑·艾伯特少年得志,二十幾歲就當上《芝加哥太陽時報》的影評人,三十歲出頭便成為第一個透過寫影評拿到普利策獎的影評人,同時也是唯一一個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星星”的影評人。
寶琳·凱爾率先發聲之後,羅傑·艾伯特也不遑多讓,隨後發文表示“《屏住呼吸》決不僅僅是一部R級恐怖片這麼簡單,它對人性的探討以及美國社會的冷靜描述值得廣大影迷深思。”
有了兩位著名影評人的保駕護航,《屏住呼吸》後續票房自然不會差到哪去。
陸致遠甩甩頭,拋卻這些胡思亂想,笑問安妮道:“昨天你家裡打電話過來是催你回去嗎?”
安妮聞言登時黯然,沒了哼歌的興致,“是的,叫我無論如何先回去一趟。”
“或許真的很急?你什麼時候回去?”
“我準備明天回去,”安妮小聲答道,瞥了瞥陸致遠的臉色後又道:“我很快就回來的導演。”
“嗯,那你去吧,記得熟讀劇本。”
安妮點頭。
這時樓下電話響鈴,吳尚香趕緊跑去接電話。
“需要錢的話跟我說一聲。”陸致遠平靜地說道。
“不用了,我有的。”
“那麼保重......”
話音未落,吳尚香在下面喊道:“大哥,你的電話。”
陸致遠掃一眼安妮後下樓接過電話。
“喂,哪位,我是陸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