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終前往酸棗會盟的,只有渤海太守袁紹、汝南太守袁術、兗州牧劉岱、揚州牧劉繇、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太守鮑信、廣陵太守張超、右北平太守公孫瓚、長沙太守孫堅、徐州刺史陶謙共計十五路諸侯。

說來也巧,如果算上沒來的幽州牧劉虞和荊州牧劉表,以及還沒出青州就喪命於黃巾之手的北海太守孔融,剛好也是十八路諸侯。

唯一稍微有些不應景的是,這次聯軍當中並沒有出現曹操曹老闆的身影。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的曹老闆現在在幹什麼呢?

當初曹操和袁紹作為被何進臨終託付的兩位臣屬,在董卓一手遮天,事不可為的情況下,只能無奈接受了何太后的密令,準備離開洛陽,號召天下諸侯伐董。

其中,袁紹最先借故離開洛陽,而曹操沒過多久也溜了。

一開始,袁紹和曹操都在招兵買馬準備伐董。

可是董卓掌權之後都沒猖獗多久,就被呂布給滅了。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和袁紹的心態開始走向了不同的分水嶺。

誠然,在最初的時候,不管是曹操還是袁紹,都是本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想法,準備遵守何進的遺命,誓死守衛何太后和天子劉辯。

可是現在,何太后因被董卓侮辱而懸樑自盡,天子劉辯又被董卓廢了,現在在位的變成了天子劉協,何進的遺命已經失去意義了。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首先陷入了迷茫當中。

國賊董卓已經伏誅,而且誅殺董賊的還是在他心中被視為榜樣的呂布,如此一來他接下來該做什麼呢?

繼續招兵買馬?

還是回到朝廷為國效力?

而袁紹,作為四世三公的袁家後人,從小在家族受到耳濡目染的他,在得知董卓伏誅後,則是本能的萌生了野心。

所以,就在曹操陷入了迷茫的時候,袁紹依舊在有條不紊的招兵買馬,擴充實力。

緊接著,呂布扶持天子劉辯復位。

袁家等數個世家因為反對天子劉辯復位而被視為謀逆誅殺。

這件事情的發生,也是徹底將袁紹和曹操推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

對於袁紹來說,不管怎樣,他都是袁家子孫。

呂布誅滅袁家,他當然要起兵復仇。

而對於曹操來說,帝位上的人又變成了劉辯,輔佐劉辯的人還是呂布。

雖然天下眾多諸侯都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但是以曹操的智慧,這些人究竟是為公還是為私,他又怎麼會看不出來呢?

所以,在光復二年春,就在天下諸侯於酸棗會盟,準備以清君側的名義討伐呂布的時候,曹操帶著他這段時間募集的兵馬,以及曹家、夏侯家兩家的子弟兵,遵從著他自己內心的選擇,踏上了前往洛陽,為國盡忠的道路。

舉世皆濁,而我曹孟德獨清。

做著漢徵西將軍夢的曹某人,此番不屑與這追名逐利的天下人同流合汙。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