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證明他的論文真實性,拿出實際研究成果就行了。

麥克的意外出現,倒是讓陳涵有了一些想法。

下午的時候檢測腦電波的裝置安裝在了實驗室,陳涵和麥克可以進行實驗驗證了。

在麥克的幫助下,陳涵的頭上戴了很多微電極,大腦內神經元細胞發生的變化,都能夠透過這種儀器轉化成不同的波段。

之前麥克的困難點就在不知道這些波段具體代表什麼,很多波段看起來根本毫無規律。

陳涵現在做的就是觀察腦內情況找出規律,這樣就有可能透過腦電波的形式讀取大腦資訊了。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幻想過,未來人類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辦法,大家不用開口,只要面對面就可以進行腦電波交流。

只是這100%不可能的,每個人的腦電波雖然可能在面對相同的情況,電波也相同。

但人腦壓根沒有接受腦電波的器官,所以不存在面對面用腦電波交流的可能。

除非未來人類都給自己安裝一個訊號接收轉換晶片,那時候也許人類就可以做到腦波交流了。

當所有裝置就緒後,麥克開始按照他以前的實驗流程,拿出許多短語圖片或者單詞讓陳涵想象朗讀。

因為做的是重複實驗,按照這種方法得到的資料應該和前幾次差不多。

除非亞裔人種和歐美人種腦電波反應不同。

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人類的基因大致都差不多,甚至研究表明咱們人類的祖先都同樣是猿人,並且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非洲,隨著板塊氣候變化,種群遷徙環境改變,才有了不同的人種。

陳涵正在跟著麥克透過人工智慧軟體,讀一些圖片上的英文單詞。

比如蘋果,電腦畫面就是蘋果圖形,他要在腦海裡想象並且念出來。

“老闆,你看實驗結果,這些波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要從δ、θ、α、β建立資料庫太難了,每個人總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們沒辦法把無效資訊剔除,目前的進展來看只有讓海量人員進行測試,然後培養人工智慧,訓練1年左右可能得到真正的解碼資料。”麥克指著膝上型電腦螢幕說道。

δ波、θ波、α波和β波,就是人類大腦的腦電波頻率,它們分別在130Hz之間,在睡著的時候,大腦還會出現特殊的波形,比如駝峰波、σ波、λ波、κ複合波、μ波等等。

實際上讀取出的腦電波圖形,就和音訊檔案剪輯的時候看到的差不多,都是上下起伏的形狀。

不過音訊其實是震動發出的聲音,而腦波是電脈衝,電器性的擺動是看不到的,也只有科學儀器可以還原。

兩者之間肯定還是存在一些關係,因為在聽一些音樂的時候,其實可以影響大腦變化。

有時候一些音樂讓人愉悅,有的讓人憤怒,還有的音樂可以催眠。

可見雖然波的屬性不同,卻也有一些微妙聯絡。

人耳能聽見的頻率赫茲在20Hz2萬Hz,赫茲代表的是每秒震動頻率,腦波和聲波的震動並不相同,陳涵有非常直觀的感受。

當他十分專注的念出蘋果這個單詞,想象圖片的樣子時,其實儀器上出現的是β腦波。

在不同的情況,腦波反應也會不同,β波是一種有意識的腦波,它以每秒鐘13~25周波的頻率執行著。

當人們處於清醒、專心、保持警覺的狀態,或者是在思考、分析、說話和積極行動時,頭腦就會發出這種腦波。

各種情況應對各種腦波,實際科學家已經研究的很明白。

現在要靠讀取腦電波獲知大腦資訊,那就是讀取β波。

讀取效率很不準確的原因還在於,腦波隨時都在發生改變,比如現在在檢測陳涵的貝塔波β,但在每次睜眼或者閉眼的時候,腦電波圖上會出現阿爾法波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