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涵還是忍不住問:“孟老,那這樣的論文發表,難道不怕國外的人學會,複製我們的科研成果嗎?”

“這確實是值得重視的問題,所以你那篇論文還需要修改一些東西,比如不要公佈微生物的外形,只詳細寫U元素對大腦記憶細胞的積極作用。”

“甚至可以寫更細節的論文,比如老年痴呆症的病理研究和治療方法,也算是給以後的藥物做廣告。”

“就像是你掌握了樹幹樹根,但你寫論文別寫樹幹樹根,而是要寫枝葉,明白了嗎?國外的論文很多也並沒有把最核心的技術拿出來,論文是可以隱藏一些資料的。”孟德力指點說。

接下來孟院士好好給陳涵上了一課。

為什麼國外頂級期刊很多論文發表,但根本不怕技術洩密呢?

這是因為期刊上的論文大部分都是理論。

原子彈的製造原理,是不需要保密的,相關原理,早已經寫進了教科書,真正需要保密的,實際上是一些技術細節。

比如說,怎樣獲得高純的U235。

像晶片製造也是,相關原理流程大家都清楚,但真正要做出高效能的晶片,必須要有配套的技術和裝置。

還有一種情況,科學論文中,除了提出新的觀點和知識,也有展示新技術新方法的。

比如說,發現了一種新的聚合方法:活性聚合。

這種新的聚合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控制高分子的形態結構。

按理說算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技術突破,一旦實現工業化,可以創造出非常巨大的經濟價值。

問題也正好出在這,那就是要“工業化”。

這些發現都是實驗室規模的,距離實用還有非常遠。

陳涵的第一篇論文,即便完全洩露,最關鍵的地方也在“工業化”上。

目前獲得的微生物,全是實驗室提取。

就算按照笨辦法,用翔提取。

那也是成本高達350萬每克。

上面給陳涵開出的500萬每克,其實就是實驗室價格。

真正工業化生產後,那價格肯定就沒這麼高了。

但那時候的產量,和實驗室的產量,又完全不同。

明白這些道理後,陳涵其實已經知道,論文裡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了。

而且也可以讓其他人知道,燕窩是微生物的食物。

甚至刻意隱瞞微生物,其實是從翔裡提取。

有些科學道理,要是不點破,想一輩子都想不出來。

國外的專家,也許看了論文,能夠猜到是從翔裡提取,結果耗費精力就是找不到。

因為他們沒想通,還要把燕窩酸吃進肚子才能在翔裡找到。

就算真想通了,找到了,國內的技術,依舊走在最前列。

孟院士還建議,發表論文後,國內要召集頂級專家,進行學術會議。

把國外的人才邀請回國,相當於栽顆梧桐樹,吸引鳳凰來。

到時候國家肯定會提供各種有利條件,投資資金,讓他們在國內搞科研。

隨著這種活動越來越多,國內的生物學也會得到非常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