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實驗設計(第1/3頁)
章節報錯
聽了陳涵的提醒,韓芳華想了一會兒還是搖頭說:“這不太可能實現,人體內已經發現的微生物就有上千種,沒有發現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怎麼確定那種微生物吸收燕窩酸呢?”
“現有裝置也很難支援這項工作,微生物的大小倒是能夠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但很難觀察他們正在吸收燕窩酸,就算吸收後,也沒辦法分離啊!”
這是世紀難題,這些東西太小了,就算可以觀察,但無法控制,又有什麼用。
難道還能訓練微生物吸收燕窩酸,然後乖乖分解?
就算分解了,又怎麼分離他們呢。
燕窩酸一般是以低聚糖,糖脂或者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主要以短鏈殘基的形式存在於糖蛋白和糖脂的末端。
現在的結晶分離法,其實就是把糖蛋白分離出來。
如今的辦法就好比剝開了雞蛋的外殼,把蛋清蛋黃整體說是燕窩酸。
實際上只有裡面的蛋黃才是,或者更誇張點,是雞蛋黃上很小的白絮才是真正的N乙醯神經氨酸。
陳涵說的微生物提取法,大致就是讓微生物分解掉整個雞蛋,最後剩下燕窩酸,或者讓微生物只吃掉燕窩酸,最後得到未知物質。
這是可以直接被身體吸收的東西,發現了就能寫一篇論文,登上頂級期刊。
就算是成功分離分解燕窩酸的微生物菌群,都能登上頂級期刊。
這麼多年沒有人能夠成功,可見實現有多困難。
微生物是什麼?
現在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內不管是腸道,肺部喉嚨口腔還是鼻子裡,都大量存在微生物。
所謂的微生物就是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
胃部負責消化食物,然後把殘渣排到腸道。
腸道微生物就生活在腸道壁膜上。
無數微生物細菌,可分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幾大類。
健康個體腸道內的菌群按一定比例組合,各細菌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維持一定數量和比例的生態平衡,人就會健康。
而腸道細菌失衡,就會有各種疾病發生。
中藥,很可能就是調節微生物細菌從而達到治病的作用。
並不是微生物本身會治病,而是他們能夠分解食物,分泌對身體能夠吸收的元素。
細胞不會直接吞噬食物,而是吸收各種元素,消化道生殖道中還有各種酶。
酶主要就在細胞內,每個細胞的執行都離不開酶。
比如蛋白酶可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蛋白質成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成單核苷酸,有利於人體的吸收。
輔酶可以啟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