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之後的最初一天,安磊是網友們口中的好人,第二天,老人一直在外出差的小孫子,也就是曾孫女的叔叔在網上看到了安磊幫助老人的事蹟,在網上發言。磊的口碑反轉。

此人自稱霍老的孫子,後來有一部分網友直接簡稱,稱他為“孫子”。

霍老的孫子說:感謝安磊熱心助人,幫助了自家老爺子。但是安磊有兩件事他非常有意見:

第一,安磊不該要一萬元的酬金,如果不要酬金,樂於助人,那是好人,如果要了酬金,那麼就是一種等價交換,安磊只是想要賺這筆錢,等於是幸運地得到了一個付出少彙報高的工作機會,不值得也不配被網友們如此誇讚。

自家老爺子患有老年痴呆症,這不是他第一次走失,半年前也走失過一次。當時他在家,也非常著急,同樣是發出尋人啟事,一萬元的酬金。當時老爺子也是被一個好心人送回家的,他給錢,好心人謝絕,並且做好事不留名,沒有在網上有任何宣揚。這個好心人才是真正出發點單純的好人。安磊跟他一比,高下立見。

網友們人肉了安磊,最初安磊是好人的時候,大家紛紛去安磊的網店消費。這說明什麼?說明安磊有意透露自己的資訊,救人幫人和宣揚自己,其實就是跟經濟利益掛鉤的。無形中,自家老爺子和網友們成了被安磊利用的工具人。

第二,安磊不該把醫院的影片釋出在網上。當時自家老爺子只穿著一件短袖衫,下身只有內褲,還是髒的。老爺子雖然是老年痴呆,也有人權和肖像權,當時他這樣的穿著,根本不適合曝光。可安磊為了宣揚自己,錄影不說,還發到網上四處宣揚。

李嘉凡講到這兒,還是沒忍住掉了眼淚,“錄影不是我們發到網上的,我是從公園就開始錄影的,如果要發,為什麼前面更有宣傳價值的不發,只發醫院的呢?那是在醫院錄影的人發的。我也上網跟帖解釋了,可是根本沒人在意。表哥太冤枉了。”

吉時點頭,感慨:“這年頭好人不好當啊,從前,扶老人要冒著被訛的風險,現在,做好事還得冒著被網暴的風險。只要是做了,沒有做到鍵盤俠眼中的完美,鍵盤俠就要開始批判了。”

“老師,我表哥收了那一萬元的酬金真的是錯的嗎?”李嘉凡瞪著一雙清澈的眼,迫切需要吉時給他一個答案。看得出,他也在疑惑,在糾結,“他收了錢,他做的好事兒就變味了嗎?不但不值得誇讚,還得被批判?”

吉時給李嘉凡遞了張紙巾,溫柔而堅定地說:“我覺得安磊沒做錯什麼。”

“可是,可是網上有人說,做好事就該默默無聞,不求回報。”

“老師給你講兩個有關於孔子和他的兩個徒弟的故事,一個是子貢贖人,一個是子路受牛。”吉時覺得,這兩個故事最適合於評判安磊的故事。他先背誦原文,而後翻譯,最後評論。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翻譯過來:翻譯過來: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夫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實在是了不起。

這就是所謂的“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從這一表揚一批評中,不由得感慨孔子的睿智和高明。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孔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

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魯國君主為子貢之舉樹為典範——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麼後果呢?

社會表面的道德標準提高了,人人都表態向子貢學習;但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卻是滑坡了,因為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後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呢?那麼對於那些流落在外的魯國的奴隸而言,他們回家的機率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呢?

“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做了一件為奴隸贖身的好事以後,將會得到“自私自利”的苛評;如果你做了一件合乎道德的善事以後,將會得到“不道德”的惡名,你還會做嗎?因此子貢式的“無私道德”,最終使“道德”變成了只說不做的純粹高調。”吉時總結。

“我懂了,表哥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周圍很多人看著,他知道,大家很可能會把這件事宣傳出去,如果他不要這一萬塊,縱然他自己是得到了道德高尚的美名,可是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其實是不利的。”李嘉凡興奮地說。

“有這個可能,但就算不是如此,安磊就是為了得到這一萬元的酬金,我覺得他也無可厚非。很多人承諾酬金尋求幫助,就是為了增加自己所求之事的成功率提升。可是這個霍老的孫子,他所求的事情別人幫他辦成了,兌現承諾給獎金他又不樂意了,覺得虧了,在網上引發網友們口誅筆伐一個幫了他的人,我倒認為他的道德水準比安磊差太多了。”

“可是網上有很多人都在批判我表哥!”

“我相信那只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人會跟我一樣,否定霍老的孫子,支援安磊。就像孔子一樣,孔子之所以反對以德報怨,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正是因為反對道德高標,主張道德中道,所以孔子絕對沒有聖人氣。孔子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幹譽,因為他是真正的有德者。有德者宣揚道德,不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令人敬仰及至令人膜拜的道德聖人,而是為了讓道德引人向善,給人間帶來祥和與幸福。”

李嘉凡破涕為笑,就好像從前他是迷失在道德叢林的無助孩子,如今吉時為他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他終於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立場。

吉時又安慰和鼓勵了李嘉凡幾句,讓他早點回家,明天以嶄新面貌來上學。

回到辦公室,吉時上網,找到了討論安磊事件的熱帖,在下面留言:

至少我不敢去做的事情安磊去做了,我佩服他。我做不到的事情,他做了,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老人得到救治是結果。我

那些佔據網路道德高地的鍵盤俠們,在現實中可能置身於道德陰溝。這些陰溝裡的蜉蝣根本不顧樹立道德高標會給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造成何種影響,未來弱勢群體會獲得更多的利益還是更少的利益。他們樹高標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道德彰顯慾望,用鍵盤標榜自己的高尚,用切實做了好事的好人充當自己的陪襯。而他們自己,非但什麼都沒做,還閉不上那張可笑的嘴。

他們就只會揮舞鍵盤,高喊口號,惡意揣測,寧可錯殺,絕不錯放,寧可冒險寒了十個好人的心,也絕不容忍一個別有用心之人欺騙大眾。他們卻不從為廣大群眾的利益著想,他們從來也沒有站在那些弱勢的需要幫助的群體的角度去思考。那些需要幫助,迫切需要幫助的人,只要有人能夠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抓住那隻手,而不會因為對方並不是全無利己之心的大聖人覺得髒了自己的手而不去抓,原地繼續等待大聖人的出現。

奉勸大家一句,不管能不能做到安磊這樣,請不要去非議和惡意揣測一個幫助老人的勇者,不要再寒了好人的心。因為一旦網上丟冰錐的人多了,勇者的心被刺痛,等到我們老了的那一天,迷失摔倒在外,哪怕丟擲百萬千萬的酬金尋求幫助,都不會有勇者伸出援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