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動物卡片(第1/2頁)
章節報錯
因為不久前剛讀過喬川筆記中“有人生還”的故事,吉時又重溫了一遍阿加莎原版無人生還的故事。
喬川把原著中每死一個人就消失的一個小黑人雕塑改成了熄滅一盞吊燈的燈泡。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配合他想出來的利用套圈去接觸無人能夠碰得到的吊燈從而熄滅燈泡的詭計。
但是這樣一改,跟原著比起來就遜色太多了,因為原著中不是燈泡,而是十個小黑人,每次死一個人,就會莫名消失一個小黑人,還有一首給整個故事蒙上更加神秘恐怖色彩的童謠。
原著中的童謠最初版本是“Te
little Nigge
s”,也就是十個小黑人,甚至原著最初的名字不叫無人生還,就叫十個小黑人。後來以免被指種族歧視,十個小黑人變成了十個印第安小孩,有的翻譯版本中又改成了印第安士兵。
這本書的翻譯版本有好幾個名字,有叫《孤島奇案》、《一個也不留》、《童謠兇殺案》,但最廣為流傳的還是《無人生還》。
總之,這首恐怖的、預示著死亡的童謠是整部小說的亮點之一,提及《無人生還》,讀者們最先想到的除了孤島模式就是殺人童謠。
這還不是殺人童謠最早出現在推理作品中,再往前,1929年範•達因的《主教殺人事件》中,涉及到經典的暗黑童謠《鵝媽媽的搖籃曲》;往後還有《惡魔的綵球歌》、《霧越邸殺人事件》、《從前有個老女人》、《白馬山莊殺人事件》、《娃娃大哥》、《山魔•嗤笑之物》……
吉時閒來無事,在網上搜集了這些出現在推理著作中的恐怖殺人童謠,一一品讀;這樣還不過癮,他又在網上搜集更多的恐怖童謠,建了一個文件。
吉時私以為,身為一個推理作者,如果沒寫過孤島殺人,暴風雪模式的案子,就好像一桌子的饕餮缺了主菜;身為一個解讀愛好者,文檢顧問,如果沒解讀過殺人童謠,就好像一桌子的饕餮都是素菜。
殺人童謠,一下子成了此階段吉時心心念唸的主題。
童謠殺人,又可以稱比擬殺人,吉時認同《山魔•嗤笑之物》小說中人物的觀點,解釋兇手對童謠殺人如此執著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兇手被這首童謠迷住了,這個原因已經超越了常識,也可以算是一種特例。也就是說,兇手必須按照歌詞的內容殺人和處理屍體。他是在自己強迫自己,這是一種心理方面的疾病。
第二,這首童謠暗含兇手想要表達的內容。他想透過這首童謠的來由,歌詞意義,以及演唱時的狀況等來向世人傳達資訊,以此來代替直白的語言。
第三,兇手想把警方的注意力集中在這首童謠上,誤導警方的調查方向。這方面有各種各樣的例子,而每一個例子在意義上都有微妙的差別。
下班回家的路上,吉時沒有抱什麼希望,只是隨意給易文翰發了條微信:哥,最近有案子嗎?我能幫得上忙嗎?
沒想到,易文翰居然很快回復了:我正在去現場的路上,有空的話也來看看吧。
然後就是一串地址。
吉時頓時雙眼放光,心情亢奮,盤算著路線。
計程車停在了高層公寓的樓下,吉時還未下車就看到了公寓樓一側圍了不少人,警察和警戒線一起抵抗著這些想要越界看熱鬧的看客。
吉時下車,看了看周圍,看到了易文翰的車和幾個支隊裡熟悉的面孔。於是他便掛上了自己驕傲的小名牌,大大方方朝現場走去。
“讓一讓,麻煩借過。”吉時從人群中穿過,好不容易擠到警戒帶前,可想而知,被一名穿制服的警察攔住,對方動用凌厲的眼神和不屑的表情,外加硬邦邦的手臂,根本懶得去看吉時胸前的名牌證件。
高朗小跑朝吉時過來,衝那個制服警察點了點頭,然後抬起警戒帶,說:“呦,吉老師,來啦?”
小警察一聽高朗叫吉時“吉老師”,不敢置信地瞪著吉時。吉時可以猜想此時這個看起來二十多的小年輕心裡在想什麼:就他?這麼年輕,能是警校的老師,或者是什麼被尊稱為老師的專家?
吉時竊笑,默默給小警察解釋:別誤會,我就是個初中語文老師。
“高墜嗎?”吉時一邊朝不遠處易文翰所在的案發中心走一邊問。這架勢再清楚不過了,他連屍體的腳都能看到,往上看,大概是二十幾層的高度,高層住宅的陽臺上也有警察,正在朝下方俯視。
“是啊,吉老師,我勸你別看。”高朗擠眉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