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解密筆記(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在這之前,喬川特意強調他看了別館客廳裡的掛鐘確認時間。
之前吉時忽略的吳西柏字蒙之和珍珠藏在唸珠裡等細節,都是喬川埋的伏筆。喬川這個偵探,或者說虛構推理故事的作者,他善於埋伏筆。易文翰可以肯定,這一段文字就是喬川埋的伏筆。
這個伏筆的關鍵就是在暗示鐘錶錶盤!喬川就是錶盤的中心點,其餘12個人代表12個鐘點。
易文翰嘴角挑起一絲弧度,他大概猜到了喬川用於間隔字元和單詞的方法了。接下來,只要驗證一下,就會知道他的猜測對不對。如果對了,那麼這個喬川還真是有點意思,他遠比自己虛構故事中的自己要高明得多。
接下來的原文是:
我先環視了一週,除去死者蘇逢春、被送往醫院搶救的楚夢君和施傑琳,蘇公館裡所有人都已經到場,甚至連吳西柏也在場,只不過他與其他人不同,他被拷著手銬,被盧昶的一個手下監管著,站在最門口的角落。
易文翰再次停頓,喬川說除了死者和兩個被送去醫院的女人,其餘所有人都到場,算算人數,蘇家人再加上陶局長、盧昶以及其他警察,根本不可能只有12個人啊。
果然,這個不可能的數字就是為了讓讀者聯想到鐘錶。
筆記繼續:
“各位,對於蘇先生的死,我深表遺憾。作為偵探,我沒能透過調查恐嚇案的過程中洞悉兇手的意圖——殺害蘇先生,這是我的失職。但好在,我可以為此做出彌補——我已經透過縝密的分析推理,得知了真兇的身份以及犯案的手法,甚至連殺人動機也不在話下。”
盧昶就站在我的右側平行的位置,他對於我宣告已經知道真兇並不驚訝,因為我們合作已久,像這樣的場面他經歷得多了。他只是針對我這番話的前半段發表意見,“不,喬川,你不必自責。你來是負責恐嚇案的,而恐嚇案你已經完美解決。至於說蘇先生的死,自然不可能是恐嚇犯做的。”
看到這,易文翰瞭然微笑,他的推測果然沒錯,他已經可以確認喬川自創的摩斯密碼間隔究竟是什麼。
剛剛吉時也科普過了,間隔字元與字元的是三個點的停頓,但沒法表現在書面上。喬川必須在行文中有所暗示,暗示的內容就是“三個點”。
而喬川在推理部分一開始強調的鐘表、人數和站位,實際上就是在告訴讀者,他後面將會如何暗示三個點和七個點的間隔。因為“三點”和“七點”都在錶盤上。
軍事用語中,會用幾點鐘位置去描述方位,比如“你三點鐘位置有敵軍”“我在你七點鐘位置”。這種描述的基礎是,“你”是錶盤的中心點,“你三點鐘位置有敵軍”也就是說你的右側與你平行的位置有敵軍;“我在你七點鐘位置”也就是說我在你後方偏左一點的位置。
喬川寫到:盧昶就站在我的右側平行的位置。這句話表明了,盧昶在他的三點鐘位置,等同於,“盧昶”等於“三點”。
易文翰可以肯定,再往後,喬川還會特意提及某個人在他的斜後方,也就是七點鐘的位置,這個人也就等於七點,也就是單詞和單詞之間的間隔。
行文到這裡,已經出現了第一個間隔,三個點的字元間隔——盧昶。也就是說,前面標點符號裡的實心句號,加上後面兩個標準破折號,共同組成了一個字元。
易文翰用面前的電腦上網,開啟了摩斯密碼對照表,“點劃劃劃劃”對應的是數字“1”。
易文翰繼續往下看,接下來喬川的下文是:
我抬手阻止盧昶繼續說下去,雖然事已至此,我仍舊想要保密恐嚇案的真相。讓蘇家其他人知道其中內幕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陶局長顯然跟我是一樣的想法——恐嚇案的事兒就此過去,他催促我:“喬川,根據你的排除法,沒有人有機會犯案,那麼兇手到底是誰?”
“我的排除法沒錯,而兇案也的的確確發生了,但這並不矛盾,”我環視四周,鄭重宣告,“兇手不可能是本館的人,也不可能是別館的人,那麼只有一個可能——在蘇公館裡還隱藏著一個人,一個我們不知道他存在的傢伙.”
我右側的盧昶小聲驚呼:“原來是這樣!”
盧昶一說話,就代表著三點的間隔。說明這幾段話裡的點和劃又組成了一個字元。提取出來就是“劃劃劃劃點”,對照得出的是數字“9”。
這可比玩網上那些虛擬的文字遊戲有趣得多,因為這本筆記是真實的民國物件,而且謎底現在是未知的,他易文翰和吉時全都不知道這文字迷宮的出口到底通向哪裡,喬川到底意欲何為,謎底究竟是什麼。
未知的才是最有趣的!易文翰被興奮和滿足感包圍,這個週末過得可比在圖書館看小說充實多了。
易文翰繼續往下看,以盧昶這個工具人作為三點的分割,依次提取實心句號和兩條或一條橫線的破折號,又得出了兩個數字:3和3.
後面這個“3”結束的時候,不光是盧昶說話了,喬川斜後方的人果然也閃亮登場。
喬川的原文是這樣的:
我的左斜後方突然有個聲音冒出來,說話人興奮急切,正是大少爺蘇堃頡,此時的蘇家,他大概是最聰明,最能跟得上我的思路,距離理性推理最近的一個人。他說:“是小貞的相好,我們家以前的廚師,因為殺人罪在逃的戚遠!”
有幸跟盧昶一樣被選做工具人,代表七點,也就是單詞之間的間隔的人正是蘇家大少爺蘇堃頡。往後,只要這位大少爺一開口,就說明一個單詞結束了。
也就是說,前面的“1933”就是一個單詞。傻瓜都能看得出,這是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