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嚴正浩引用的“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出自唐朝著名詩人元稹的《遣悲懷》。

元稹,是個多愁善感的文人,寫下許多與愛情有關的詩句,比如家喻戶曉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就出自大才子元稹之手。元稹的悼亡詩也很有名,《遣悲懷》三首作品堪稱古代悼亡詩中的經典,備受古代文人墨客追捧和模仿。

而嚴正浩引用的這兩句正是源自於《遣悲懷三首•其二》,詩文如下: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當年咱倆開玩笑講著身後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憶每每飄來。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捨快完,只有針線活計還儲存不忍開啟。我仍念舊情更加憐愛你的婢僕,也曾因夢見你併為你送去錢財。我誠知死別之恨世間人人都有,但咱們共苦夫妻死別更覺哀痛。

其中的名句“貧賤夫妻百事哀”原意是指詩人在曾經共患難的妻子死後難以消逝的哀愁。同貧困,卻不能共富貴,如今睹物思人,更覺傷心。

而今表現喪偶悲痛的這句詩現在卻多被解釋為夫妻因為生活貧困,事事都不如意。

問題在於,嚴正浩到底知不知道這首詩。三天前的博文他這個文學青年似乎是知道這首詩,引用正確,可三天後,他便又不知道這首詩,跟很多誤用這首詩最後一句的人一樣,以誤解的意思引用最後一句。

吉時冒出了一個推測——嚴正浩有團隊,他的微博小作文不是一個人寫的。

也就是說,嚴正浩寫這些東西不是,至少不全是有感而發,而是一種商人逐利的行為。

吉時特意去看微博最開始的博文,他猜測最初的博文應該是出自嚴正浩之手,到後面化妝品公司成立之前,才有其他寫手介入,跟嚴正浩一起運營這個賬號。

果不其然,一開始的博文都非常樸實,字裡行間都是真情實感。吉時推斷嚴正浩是真的傷心過的,只不過當他意識到他的粉絲越來越多,話題越來越多,悲憤能夠化為流量之後,他的初衷便漸漸發生了質變。

吉時不無感慨,人們常說人情涼薄,自詡自己不是那涼薄之人,可也許只是因為利益還不夠大不夠吸引人。一個赤誠之人和一個涼薄之人之間隔著的,也許就是利益。

嚴正浩的公司一年前註冊成立,而在大概15個月之前,他的微博便像插播廣告的電視劇一樣,廣告越來越多,電視劇越來越少。

吉時又花費了一番功夫,成功從海量博文中找到了規律,至少可以篩選出哪些是出自嚴正浩之手,剩下的就都是出自於團隊的寫手。

嚴正浩還真是個文學青年,還是個嚴謹的文學青年,他的“的”“地”“得”的使用絕對規範,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

而其他寫手就沒有這種習慣,使用這三個字隨意得很,不是所有都用白勺的,就是順從於輸入法,打出來什麼是什麼,或者是根本分不清什麼時候用什麼,隨意亂用。

凌晨三點半,又有四篇博文引起了吉時的注意,他在這這些文字裡窺到了兇手的蹤跡。

第一篇:熙寶,今天是夏至,3年前的今天,我永遠的失去了你。你說你最喜歡夏天,要在你最喜歡的夏天成為我的新娘,可是我卻沒能陪你度過你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夏天。我永遠欠你一個夏天,一個夏天的婚禮。

第二篇:兇手,最近天氣悶熱,七月流火,你一定煩躁的很。我勸你乾脆說出她的屍體所在,給你自己減輕一點點罪孽。你有這個膽量嗎?我想你沒有,因為你就是個徹頭徹尾的膽小鬼,敢做不敢當的窩囊廢。

第三篇:熙寶,我總是在想,你到底看上我什麼?我那麼無能,那麼懶惰,一無是處,為什麼你會堅持選擇我,甚至不惜為了我去跟父母吵架。你真的太傻了,你可曾後悔?你一定是後悔的。我不值得你如此,你對我的愛反而給你帶來了災難,我對不起你。

第四篇:兇手,我猜想你並不是個完全泯滅人性的壞人,你也有你的感情,你也有喜歡的人,你有家庭有親人,有朋友有同事,你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芸芸眾生。

你應該知道,失去最喜歡的人是什麼感受,你應該能夠體會到我有多痛苦。

設想一下,如果你父母得知你死了,屍骨無存,會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