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離去沒多久,劉一璟等人便來到了乾清宮。

“臣參見陛下!”

劉一璟等人紛紛行禮道。

“平身吧。”

朱由校淡然道:“朕讓內閣加開恩科的事情辦得如何了?”

“回陛下,已經開始了,各地院試已經完成了。”

劉一璟上前一步道:“鄉試和會試也準備就緒了。”

“那監考官員,內閣安排好了嗎?”

沉吟了一下後,朱由校接著問道,朝鮮和漠南設府置縣都需要大量的官員, 六扇門和駐紮的兵馬還好安排,這官員就有些難辦了,他不想讓武將摻和進治理地方中,這樣很容易滋生出地方軍閥。

好在大明不缺想要當官的,加開恩科就可以了,只要有了新的替補官員,就可以調遣大量經驗豐富的官員到朝鮮和漠南去。。

“內閣已經篩選出適合的官員,具體人選由陛下聖裁!”

劉一璟從袖子中取出了一道奏本。

“就李兆義吧。”

翻看了下奏本後, 朱由校淡淡道:“對了,據朕所知,現在京城和江南開了不少法家書院,朕有意加開法家科舉,各位愛卿覺得是否可行?”

聽到朱由校的話,劉一璟幾人頓時一凜,他們知道,正戲來了!

按照平時的情況,這種選監考官員的小事,朱由校還不至於叫他們所有人都過來,而叫他們所有人過來,事情肯定小不了。

不過事情的嚴重程度還是超出他們的預料,一時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陛下,這科舉制度乃是太祖陛下所定,這貿然改變,怕是會有疏漏啊。”

許久後, 劉一璟才站了出來道,說實在的,這口鍋他不想扛,給法家開科舉,不亞於在儒家的祖墳上動鋤頭。

雖說現在的儒家不像以前那樣勢大,少了孔家和朱家這兩隻領頭羊,儒家子弟縱使有意見,也只能忍著,更何況朱由校也沒說要罷黜儒家,儒家也沒到絕境,不至於到魚死網破的程度。

可是那些儒家子弟絕對會恨死他們這些內閣閣老,因為他們都是儒家子弟出身,同意給法家開科舉之路,這種行為就是叛徒,就是二五仔!

朱由校這個始作俑者未必有多招人恨,可是他們這些叛徒絕對是讓人口誅筆伐的存在,若是同意的話,估計孔廟中會有人給他們立一塊恥辱碑!

“是啊,陛下,這科舉已經實行了數千年,官員任用制度也行使了兩千餘年,貿然改動,朝廷怕是會有動盪啊,而且這法家科舉選出來的官員,怕是難以融入官場,屆時怕耽誤朝廷政務啊。”

這時候,朱國祚也苦著臉站了出來,這不出來還真不行,他們是儒家子弟,門人弟子也都是儒家子弟,在儒家的祖墳上揮鋤頭,怕用不了多久,估計連門人弟子都會和他們離心離德。

“這有何難!”

朱由校淡然地擺了擺手道:“法家思想講究以大明律為根本,這提刑按察使司和刑部本就是大明的執法者,安排進提刑按察使司和刑部即可,正好學以致用!”

當初扶持法家的時候,他就準備將刑部和提刑按察使司交給法家,讓法家有權力去和儒家鬥,剛好現在朝鮮和漠南需要大量的官員,正好用來安置刑部和提刑按察使司的中低層官員,給法家子弟騰位子。

“陛下,這……”

看到朱由校連路都給法家子弟安排好了,王在晉連忙出列。

“王愛卿是覺得朕的安排有什麼不妥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