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每天兩萬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我們離開校園,走進社會的時候,往往會懷念校園生活的美好,感慨自己年少不知珍惜,然而不能否認的是,由於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壓力,我們需要一個心靈的桃花源,所以在回望過去的校園生活時,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它的很多不好的地方,將它美化了。
比如寫不完的習題、拮据的生活費、嘴臉可惡的老師、難以接近的心儀女生、討厭的男同學、看不到的假期、一場接一場的考試,還有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漫長的枯燥的學習生涯。
十一假期之後,重新回到學校,房長安重回初中的新鮮感慢慢淡去,就慢慢地能夠感到初中生活的枯燥和無聊了。
好在擁有後世靈魂的他很清楚這段時光的寶貴與意義,心性定力也遠非前世十二三歲的房長安可比,耐得住寂寞,因此只是覺得稍微“平淡”而已,並沒有很枯燥。
畢竟還有王珂和沈墨兩個小同學陪著。
假期往他家裡去過一趟之後,去過的幾個同學明顯變得更加親近了起來,沈墨和王珂有時候與他說話,也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小心翼翼其他人的注意了。
當然更明顯的是兩個小姑娘之間更加親近了,這讓房長安偶爾上完廁所回來,看到她們倆在聊天,自己拍拍沈墨肩膀示意讓自己進去的時候,有一種第三者插足,打擾到了她們的錯覺。
另一個更明顯的轉變來自於王雨薇,假期之後,她對房長安不再像之前那樣熱情,當然見面或者一些交集時,仍會露出好看的笑容客氣地招呼、說話,卻不再像之前那樣有意用調侃或者其他方式來拉近距離了。
這些其他同學未必能夠察覺到,房長安自然將一切瞭然於心,心裡面微微有些感慨,卻也沒有更多的波瀾。
這個年紀的同學,單純也單純,但從不乏一些聰明人,他或她們因為經歷或者被教導,從小就比旁人更早明白一些世故,或者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談不上高低對錯,只是選擇而已。
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與這些人打交道、相處要比其他人更愉快,因為他們更圓滑,更懂得怎樣照顧旁人的情緒。
另一方面,包子鋪的生意越來越好,二中這邊最先鋪開,在十月底的時候,每天預定量甚至一度超過了五千,不過只持續了一週,很快跌落了下去,基本穩定在每天四千五到四千八左右。
如果按平均每個人七個包子算,大概有近七百人訂購了包子,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佔比,接近學校總人數的一半了。
房長安知道這種“盛況”很難長久,等大家吃膩了,食堂那邊反應過來了,肯定會重新跌下去的。
三中和一中兩個學校都在持續增長,大概食堂比二中還要“慘烈”,三中始終保持了很高的增速,十一月突破五千個後,房長安與沈誠言都認為超過了飽和點,會很快落下去。
結果這個數字一直保持到了這個學期結束,並且還有小幅度的繼續增長。
沈誠言為了弄明白緣故,特意跑到三中去吃了一頓食堂,回來之後罵了三天。
一中作為省重點,初中部與高中部食堂是不分開的,食堂相對比較正規,視窗多,競爭大,質量要比二中、三中好很多,最初的爆發式增長讓房長安和沈誠言著實驚喜了一下,但很快增速就放緩下來。
後來一中那邊有高中部的學生主動詢問了前去送包子的彭亮亮,沈誠言立即拍板,把高中部也一塊納入了目標客戶,一中的市場才又進一步增長,到了十一月後,每天也有四千以上的數量。
相較於三家公立中學,私立的海天中學最為麻煩,在剛剛開始之初,增速十分恐怖,第一週八百多,第二週就直接暴漲到兩千五,翻了三倍,第三週四千。
第四周則暴跌到了一千多。
沈誠言和房長安原本預計這周包子數量鐵定破五千,按照這個數目準備原料,還又招了兩個人,結果海天這邊直接來了兩級翻轉,差點沒把倆人腰給閃了。
這裡面肯定有貓膩,沈誠言透過學生渠道打聽了一下,才知道海天的兩家食堂不知道用了什麼法子,竟然說動了班主任,在各個班級明令禁止學生們買包子。
那一千多訂購量,還是有的班主任不買食堂的賬才保下來的。
沈誠言從轉行賣包子以來順風順水,第一次碰到這種玩手段的,氣得破口大罵。
這其實不是什麼值得意外的事情,畢竟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二中三中的食堂如果有這份能量,估計也不肯老老實實地去拼物美價廉。
房長安給沈誠言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到海天中學的食堂考察了一圈,然後帶著證據到縣工商局舉報,很快帶著工商局的一起來檢查了一圈。
下週海天這邊的包子訂單量突破了六千。
由於是全封閉式管理,海天中學近三千名學生都要在學校裡面吃飯,市場比二中、三中加在一起都還要大,沒有了食堂的惡意阻攔,哪怕是這學期末穩定下來的情況下,海天中學每天的包子訂購量也保持在一萬上下。
最高時更是超過了一萬四!
為了多壘幾個灶,沈誠言乾脆把鋪子隔壁的兩家房屋也給租了下來,但包子數量實在太多,又招了好幾個新人,難免會有出錯的時候,隨著各個學校的食堂都變得“良心”起來,二中、三中的包子訂購量都在慢慢回落。
截止到期末,最終保持下來的資料,二中在四千、三中在五千的線上小幅度波動,冬天又有所回升,因為食堂的飯菜很容易冷,反而不如放在盒子裡面用泡沫箱子送來的包子暖熱。
四所學校加在一起,每天的包子訂購量基本保持在兩萬三千個以上,這個數目遠遠超出了房長安當初描繪的藍圖,更是沈誠言想都沒敢想過的。
數量太大,從原料到場地,從人工到配送,方方面面的小問題層出不窮,沈誠言又是半路出門,沒有一點經驗,經常被搞得焦頭爛額,好在他始終堅持著“老子不缺錢,老子不為賺錢”的想法。
第一場初雪的時候,彭亮亮兩個人在往海天送包子的路上差點出車禍,三輪車翻到,人到是沒事,一箱箱包子都翻了,好在都是小飯盒分裝,上面還有卡扣,只有一部分連飯盒也被打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