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想要的是10%,甚至可能更低,不過那需要有公司整體利潤足夠大,我至少要把投入的成本收回來才行。”

羅晨雨明顯愣住,萬萬沒想到他會給出這麼個承諾。

房長安笑了笑,“第二,如果順利,大概在三年左右,公司會開始進行晶片研發……我有多大的野心,師兄應該可以從中感受到一二。”

羅晨雨盯著他看,好半晌,才意味複雜地笑了一下,明顯能感覺到他內心中的震動和失態,“你想打造一個華為?”

華為這家公司為大眾熟知是因為手機產品,尤其是中美貿易戰之後,因為被制裁並且站著不肯跪,而且抗住了,更是成為類似於“民族英雄”的招牌與象徵。

然而實際上,在進入手機領域之前,華為在業內早已經是鼎鼎有名。

1987年,基建工程兵出身的任正非退伍轉業不順,43歲的年齡下海創業,在深圳成立了華為公司,業務是代理某港商的程式交換機。

1989年,華為開始研發交換機;

1990年,華為開始自主研發面向小企業和酒店的pbx(公司內部電話業務網路)技術並進行商用。

這是華為從代理走向研發開始,一艘剛剛下水的小破船,開始了它劈風斬浪、一路成長的道路。

這個時候,沒有任何人,包括任正非在內,能想象得到,三十年後,它會成為一艘世界矚目的巨輪!

它所面臨的風浪,甚至已經不再是公司之間的市場競爭,而變成了當世兩大最強國之間興衰博弈的焦點!

走向研發道路的華為並非一帆風順,甚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它的目標都是生存下去。

2000年,華為發展順利,年銷售額突破220億,盈利29億人民幣,但因為股權和管理等內部問題,內部危機爆發,大量人員出走,其中不乏高層,《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出來的。

2003年,剛剛從崩潰邊緣走回來的華為被美國思科公司起訴,雖然華為最終解決了這件事情,思科選擇撤訴,但據後世網路傳聞,這件事情給當時正處於“寒冬”的華為很大打擊,連番打擊之下的任正非產生了賣掉華為的想法。

隨後華為與一家美國公司(據傳為摩托羅拉)達成了收購協議,後者以75億美金收購華為,雙方談的很順利,當年底,雙方在海南簽訂了合同,所有華為員工做好了“放鬆一陣”“過好日子”的想法,因為都有股份,都可以分一筆錢。

“不幸的”是,04年1月,收購方董事會認命了新的ceo,這位新上任的ceo認為這個收購不值得,否決了收購提案,寒冬臘月的,給正等待訊息的華為澆了一盆冷水。

幾個月後,任正非給何庭波下令,後世網路傳聞是:給你兩萬人,每年4億美金的研發經費,把晶片做出來!

華為由此走上晶片自研道路。

2009年,海思釋出了第一款手機晶片k3v1,怎麼說呢……華為這個時候是做手機的,給運營商做貼牌手機,海思把這款晶片推給華為的手機部門,被“醜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也就是2009年10月,華為已經發布了首款支援tdlte的基帶晶片巴龍700,十年之後首款支援5g的基帶晶片巴龍5000就是它的後續。

這款巴龍700將會在今年的世博會上亮相,並引起一定的注意。

如今的海思並不起眼,但華為已經是年收入近兩千億人民幣的通訊巨頭,國內企業五百強前五十、移動寬頻產品市場份額全球第一、無線接入市場份額全球第二、lte專利數量佔全球10%……

還有它跟加班一樣出名的高工資!

這年頭普通民眾知道的華為不多,但搞技術的很多都知道,羅晨雨是聽過的,甚至一度考慮過要不給跳槽過去。

華為的全員持股模式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在裡面,其他公司很難複製,因為沒有老闆願意把自己的錢分出去——除非能換來更多錢。

房長安所說的員工分紅模式與華為不同,但實際上對員工來說沒有太大差別,甚至更優厚,因為華為早期股份是要員工花錢買的,屬於入股,而房長安所說等於員工的“福利”。

當然,這都是口頭上的許諾,房長安再年輕、表現的再如何誠懇,也是個老闆,羅晨雨不至於全信,但確實很受震動

——對方目前開出的待遇已經比他現在要高了!

房長安搖搖頭,笑道:“我的目標是打敗華為,雖然可能性不大,不過夢想還是要有的。”

不可否認,華為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其實這個目標並非不可實現,因為房長安很清楚十年之後華為會遭遇怎樣的困境。

不說在那之前,至少在那之後,自己把華為空出來的市場吃掉,總比讓高通、蘋果吃掉,心裡面要舒服吧?

他並不鄙薄其他手機廠商,因為前世就是從這時候滿大街國外手機牌子的時代走過來的,不論小米還是oppo、vivo,總比買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要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