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寶麗金影業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

就在去年寶麗金影業的母公司寶麗金集團,被加麻大的西格拉姆酒業集團收購。

此時的西格拉姆集團在英明的小埃德加·布朗夫曼的領導下,已經重新殺回了娛樂產業,先是從松下手中收購了MCA娛樂集團80%的股份。

然後將其改名為環球影業和環球音樂。

那個時候白奎因才剛穿越過來,後來和大衛格芬合作唱片業務,尋找的發行商也是大衛格芬的老關係,剛完成重組的環球唱片,現如今大機器唱片公司的15%股權還歸屬於環球唱片,大衛格芬拿了10%,阿姆等藝人,以及兢兢業業的斯科特也都成了大機器唱片的股東。

所以,算起來,白奎因還是小埃德加·布朗夫曼的合夥人,或者是員工,或者是賺錢工具,就看從哪個方向解讀了。

有了這層關係,白奎因出現在寶麗金影業的樓下,那是探訪兄弟單位。

兄弟單位之間能有什麼壞心眼呢,更何況現在的寶麗金影業真的沒剩什麼了。

由於小埃德加·布朗夫曼更看重寶麗金集團的音樂業務,在他掏出105億美元收購寶麗金集團之後,便立即對他看不上的電影業務進行分拆出售,以儘快回點血。

1998年10月,米高梅斥資2.5億美元從小埃德加手中,收購了寶麗金影業在1996年3月31日之前發行的1300部電影,佔其總片庫的三分之二。

1999年1月,寶麗金手上的英國最大的電視片庫——ITC片庫,以1.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英國的電視大亨卡爾頓集團。該片庫以電視劇為主,除了寶麗金的電影之外還有很多它歷年收購來的其他公司的電影電視版權。

接下來,寶麗金影業的北美髮行網路資產被打包出售給USANetworks,一家有野心進入電影業的有線電視臺,WWF每週一晚的Raw節目,就是在這家有線電視臺播放的。

現在寶麗金影業剩下的資產不多了,主要是三部分:米高梅挑剩下的另外三分之一電影片庫;原寶麗金影業的歐洲發行體系;以及仍舊在寶麗金影業工作的員工們。

剩下的三分之一片庫,小埃德加·布朗夫曼肯定是要賣掉的,只不過像米高梅這樣的冤大頭不多了,類似《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猜火車》、《冰血暴》、《倫敦的美國狼人》、《閃電舞》這樣的精品已經都被米高梅挑走了,剩下的部分,想要賣出一個理想的價位還是挺難的。

好在小埃德加還能用自家的環球影業吃下,豐富自家的片庫,並且還能貢獻一大筆GDP。

至於歐洲發行體系就很雞肋了,環球影業有自己的歐洲發行公司,分為英國、法國、德國三個分公司,寶麗金可以填補環球影業在荷蘭和比利時的空白。但是,就為這種撮爾小國留下整個分公司,也確實印證了曹丞相的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現在的寶麗金管理層,是西格拉姆集團派來的幾位“接收大員”說的算,他們的計劃是,將這部分資產慢慢剝離出來,吸收進環球影業的體系。

不過這麼操作,減人增效是免不了的,又勢必會引起老寶麗金影業的員工人心惶惶。

但是“接收大員”在乎嗎?

他們不在乎,那些老寶麗金的員工,對西格拉姆集團來說,本就是包袱,最終肯定要甩掉的。

恰在此時,白奎因踏著七彩祥雲來了!

保羅·韋伯斯特,去年克里斯從米拉麥克斯那裡挖來的英國籍製作人,八十年代曾經在寶麗金影業工作過,後來去了美國,被哈維招攬,成了哈維和英國電影業的橋樑。

不過,“飛鳥盡良弓藏”這個道理在世界範圍都是通用的,米拉麥克斯藉助《艾瑪》等影片和英國電影圈互加好友之後,保羅這個介紹人就變得可有可無起來。

現在,掮客保羅再次上崗,這次他將成為白奎因和他當年在寶麗金的老同事之間,新的友誼的橋樑。

兩人準備會面的是現在寶麗金影業的總裁加麻大籍日裔,達里爾·巖井。

不過會面的地點並不是寶麗金的辦公室,而是附近的一家法國餐廳。

白奎因對英國廚子的怨念滔天,在沒有義大利菜的前提下,選擇法餐已經是他最後的妥協了。

沒辦法,人有錢了,逐漸就矯情起來,他當年在賽義德的百視達打工的時候,炸魚薯條蘸特製霍姆斯醬依舊能吃得津津有味。

不一會,達里爾·巖井來了,他四、五十歲,典型的亞裔面孔,一見面就鞠躬,露出頭髮濃密的頭頂,顯然比同齡的日本打工族操心得要少一些。

既然都是電影業同行,雙方的破冰話題自然是電影,白奎因到了英國之後先看了大嘴茱莉亞·羅伯茨和英國帥哥休·格蘭特主演的《諾丁山》,美國要兩週以後才能上映,來英國倒是嚐了個鮮。

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該片在美國也會受歡迎,有年度爆款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