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洛維奇答道:“小奎因還算謹慎,沒有直接去找克拉克將軍,也沒有和北約駐捷克的觀察員聯絡,而是讓他在美國的手下蒐集克拉克的情報和行程安排,似乎想要找到個時機堵截克拉克。”

見老闆並未發話,卡爾洛維奇繼續說道:“不過那個小傢伙太過外行了,他和他的手下聯絡時,全都用不加密的商用郵箱,雖然郵件伺服器是他們自己搭建的,但是我們的人攻破那種級別的防火牆,簡直輕而易舉,連警報都未觸發,這些訊息大部分都是從他們的往來郵件中瞭解的,要不要提醒他一下,在郵件裡不能亂說……”

伊戈爾擺擺手,說道:“不用了,我們明天就回國,即便他走露了訊息,CIA想要有所行動,也已經來不及了。”

其實卡爾洛維奇巴不得想要知道,那些CIA同行們,得知他們放走了多大一條魚的話,臉上會是什麼表情。

那幫傢伙以為和白奎因在布拉格接頭的只是個普通的軍火掮客,最多是個有烏克蘭軍閥作為依靠的軍火商人。

故而僅僅派了一個普通的探員跟蹤查探身份,當即就露了馬腳,最後那個可憐的探員被誘到這個小鎮悄無聲息地做掉了。

誰又能想到格魯烏的負責人會冒險離開老巢,跑到捷克來,僅僅因為好奇心作祟來見一個人呢。

在伊戈爾看來,《戰爭之王》的劇本雖然有些地方有點幼稚,並且受到作者所處的地位所限,也僅僅是對於世界大國暗中掌控的軍火貿易揭露了一個皮毛,但是能有如此見地已經實屬不易,便指示布特給予資金和資源上的配合。

要是將來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老對手CIA知道拍攝資金的大半都是來自格魯烏的“白手套”,該是怎麼一種心情?

更深一層的考量,則是要接著這次拍攝,試探新任的北約歐洲盟軍總司令韋斯利·克拉克。

坦克只是魚餌,格魯烏又怎能不能知道美國的偵察衛星的能力,敢於大咧咧出現在捷克,就是故意被發現的。

伊戈爾看準了捷克還處於加入北約的觀察期,北約能夠干預,但卻不能明目張膽地把自己的觸手伸入捷克,即便這些坦克這些臉上寫滿了“我來自俄羅斯”,北約依然對其束手無策,只能監視其調動。

這些坦克即便被扣住,也無關緊要,一些俄羅斯國內部隊早就淘汰的玩意罷了,就算順利送到利比亞也換不回多少錢,但如果能試探出北約一線將領的真實想法,那就賺大了。

這兩年,巴爾幹半島的局勢急劇變化,陡然成勢的“科索沃解放軍”成了撬動半島局勢的不穩定因素,內戰不斷,甚至有擴大化的趨勢。

西歐國家希望儘早解決巴爾幹半島的不穩定局勢,最有效的辦法是外部軍事力量介入,強行終止以科索沃地區為核心的南聯盟內戰,還歐洲以和平。

因為到了明年年初,歐元將正式發行,那時的歐洲,太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了。

但是掌控了歐洲大部分軍事力量的北約卻置若罔聞,這已經不是陰謀了,德法等國早就看穿了美國的陽謀,卻除了低聲下氣求大哥儘早動手,而別無他法。

想要提前捅爆火藥桶,只有美俄能夠做到,德法現在只能兩邊交好,求著雙方不要在歐元發行的關鍵時間點搞事。

這就像明天德法要辦喜事接新娘,而美俄卻能夠在接親的時候挑動鄰居南聯盟來一個當街全武行,更損一點的話,還可以拉來一幫兄弟拉偏架,親自下場把歐洲大街搞得烏煙瘴氣,讓德法等國的喜事辦得不舒服。

伊戈爾所要試探的便是美國在歐洲戰略的第一執行人克拉克將軍的態度,明面的答案只有同意、不同意、不予理睬。

但實際上很多細節又能分析出他的思考和行為模式,結合他最後的決定,格魯烏可以模擬出克拉克將軍的決策思路,要是這次試探之中,再暴露出他的弱點和軟肋,那麼將來巴爾幹半島風雲變幻的時候,料敵在先的俄羅斯便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不知道克拉克將軍意識到了沒有,他即將會成為攪動歐洲的風暴。

但是白奎因肯定不清楚,自己這一片小舟正在向醞釀風暴之地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