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依舊在好萊塢一線工作的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攝影師和各種幕後職業的人員,他們才是學院會員的大多數,而他們恰恰是最沒有空閒的。

平時工作本就繁忙,閒下來還要約會、喝酒、嗑藥,哪裡有那麼多時間去看片子。

雖然學院明文規定,會員只有看過相關影片,才有投票資格。

但這種規定,連最核心的老頭子們都沒幾個遵守。

閉著眼投票是常態。

要麼聽從一些“意見領袖”的意見,要麼挑自己比較熟悉的投票。

哈維的策略便是讓更多的會員熟悉他的電影。

而白奎因的殺手鐧卻是收買“意見領袖”。

電影與科學學院,有六千多個會員,有點名望的“意見領袖”最多也就能影響一、二十人,在一些專業性小獎上會有作用,比如攝影、美術、配樂、道具等獎項,但是在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影片等獎項上意義就不大了。

專業性獎項對票房幫助不大,這也是“衝獎大師”哈維很少收買“意見領袖”的原因。

白奎因所利用的“意見領袖”,並不是向斯皮爾伯格、漢斯·季默、斯坦·溫斯頓這類在某些領域的權威,誠然他們的影響力很大,但是一個一個搞定他們實在是太難了。

白奎因“說服”的“意見領袖”是時代華納。

儘管一團散沙的時代華納和好萊塢另外幾家大製片廠一樣,看似對奧斯卡獎項的影響力不大。

但實際上,這些大廠一旦出手,造成的效果,比哈維一個一個往評委家寄錄影帶要好得多。

八十年代初,由於輿論的影響,美國電影科學學院,也就是奧斯卡的舉辦方,曾經進行過一次會員大擴招,招入的新成員大多是當時在幾家大廠任職的電影從業人員。

現在這批人中少量已經退休,一些甚至已經不再從事電影行業,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還在這些大廠工作,而且他們的投票資格是終身制的,依然可以投出具有效力的選票。

華納最大的貢獻是發動了現在在職的或者曾經在華納工作過的那些學院成員,請他們在投票的時候,有所偏斜。

這種發動自然不是明面上的,但是私下的暗示,在這個行業浸淫多年的人又豈能不懂。

好萊塢大廠其實很少幹這樣的事情,除非事情實在緊急。

這次大船獲得14項提名,以及接連獲獎,誰又敢說其背後沒有派拉蒙和福克斯的推波助瀾呢?

一開始用這招是為了不讓大船沉沒的自保,現在大船票房接連鳴奏凱歌,那麼多多獲獎便是為了撈錢了,誰能和錢過不去啊!

最佳男配角恰恰是大船連提名都未獲得的獎項,即便華納出手,也影響不到派拉蒙和福克斯,大家各取所需罷了。

憑藉《英國病人》獲得了上一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法國女演員茱莉亞·比諾什,因為個人原因未能出席,因此頒發最佳男配角的依然是上上屆的最佳女配角的得主,米拉·索維諾。

白奎因大概有一年沒見過這個金髮美女了,當初兩人在《惡人傳》中還扮演警察搭檔,自己的小夥伴韋斯·安德森對她念念不忘。

而現在,米拉索維諾似乎比當初憔悴了不少,她和導演男友昆汀·塔倫蒂諾的分手,也鬧得好萊塢盡人皆知,新片《變種DNA》鬧出了換導演風波,然後又不幸撞上了大船,安靜地沉沒在影院。

沒了昆汀和哈維的支援,加上新撲了一部影片,米拉索維諾的星途迅速暗淡下來,諸事不順,不憔悴才怪呢。

“讓我們看看最佳男配角的候選人……”米拉索維諾念出了提名名單:

“羅賓·威廉姆斯,《心靈捕手》;

安東尼·霍普金斯,《斷鎖怒潮》;

格里高利·金尼爾,《盡善盡美》;

伯特·雷諾茲,《不羈夜》;

以及……約翰尼·德普,《無間行者》!”

米拉索維諾才開信封:“奧斯卡獎屬於……約翰尼·德普!《無間行者》!”

“Yes!”

白奎因興奮地揮動拳頭,兩個月的辛苦總算沒白費,約翰尼·德普如願拿到了最佳男配角,狙擊掉了羅賓·威廉姆斯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