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的老夥計大衛·芬奇卻經歷了事業低谷,原本由他負責的大受歡迎的電視劇《雙峰》,因為ABC的胡亂指揮,放棄了原本的故事線去拍什麼前傳,最後因收視率不高而被砍掉。

之後大衛·芬奇的幾個電視劇專案接連受挫,和凱奇老婆合作的《迷失公路》票房撲街,使其能夠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少。

白奎因本來是不想用大衛·芬奇的,大家都有類似的心態,捧高踩低,生怕大衛·芬奇的接連失敗連累了自己。

但是尼古拉斯·凱奇是《戰爭之王》的絕對核心,又是投資人之一,沒有合適的理由是很難拒絕他的,於是白奎因便期望從大衛·芬奇的作品中挑毛病。

然而,當白奎因研究了一番大衛·芬奇的作品,卻發現他的風格非常適合《戰爭之王》,平淡的劇情卻能展現隱藏其中的荒謬,夢幻的敘事邏輯,奇詭的剪輯,大衛·芬奇本就擅長黑色諷刺題材和犯罪題材的影片,這些特質,正是《戰爭之王》所需要的。

最終,白奎因做出了妥協,他有種預感,由大衛·芬奇也許能拍出比原片更好的《戰爭之王》,萬一不行,他還握著剪輯權,大不了學哈維,自己拿起“剪刀”,按照原片剪輯就是了。

《戰爭之王》給了大衛·芬奇,白奎因自然需要從其他地方補償賽義德了。

剛好,韋德馬克映像決定拍一部以白奎因為主角的動作電影,圈定了警匪片或者犯罪片的題材方向,因為大家普遍認為白奎因更適合扮演嫉惡如仇的警察。

但是僅僅劃定一個方向是不夠的,賽義德和他新組建的編劇團隊開始努力尋找最為關鍵的靈感。

警匪故事有很多成功的範例,白奎因不可能成為憑藉嘴炮成功的《比弗利警探》,也不能照搬《虎膽龍威》,學基努裡維斯在《生死時速》中耍帥便是最容易複製的成功模式了。

剛巧白奎因也喜歡車,有錢了以後收藏了不少價值不菲的賽車,道具倒是不缺。

於是故事的框架出來了,白奎因扮演的警察透過超群的車技,化解了恐怖分子的襲擊,贏得了美人的芳心。

只是這個框架在韋德馬克映像的專案決策層中獲得了褒貶不一的看法。

支持者認為即便是《生死時速》的跟風之作,只要抓住買點,依舊能夠獲得成功。

反對者舉了《生死時速》的正統續作大撲的例子,認為這樣的橋段過於老套,反社會的恐怖分子在這些年的影片中出現得太多了,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

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個編劇拿出了一篇雜誌文章,建議大家考慮一下。

那是一篇獨立記者的報道,記者名叫李肯,是個華裔,他在一個地下賽車集團臥底了數月,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標題是《RaceX》,記錄的是一群在紐約街頭舉辦地下飆車的年輕人的故事。

參與地下飆車的大多是被成為“千禧一代”的不到三十的年輕人,美國的“千禧一代”喜歡用“X”自稱,其意義很難界定,大致可以理解為cool、非主流、反傳統。

RaceX也是一場非傳統的地下賽車比賽。

參賽者使用的不是價值不菲的高檔跑車,甚至鄙視那些知名跑車,他們大多用得是便宜的日本車,卻花了大價錢進行改裝。

記者李肯跟蹤採訪的物件叫做拉斐爾,是個汽車機械師,他的座駕是一臺不起眼的本田思域卻被改裝成一臺零百加速在五秒以內的“高速怪獸”。

這些紐約的年輕人透過網路匯聚,經常臨時佔領某個路段開展飆車,甚至敢於在未封閉的路段賽車。

大部分人認為他們是瘋子,但是年輕人群體卻把這些地下賽車手當做英雄來膜拜。

一番討論之後,編劇組將故事的核心變成一個車技極高的警察臥底地下賽車世界,並且順手打掉黑幫的故事,當然了,感情戲是不能少的,為了突出男主,就讓他在警花和黑幫少女之間糾結吧。

現在賽義德拿出的劇本,便是按照這個框架重新寫就的,名字叫做《紅線》,以地下賽車的終點線命名。

白奎因快速翻看劇本,看完後合上劇本閉上眼仔細思考一會兒他想透過這個方法,測試劇本中有多少情節能夠讓他記住,能夠讓人一眼就難以忘記的,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劇情。

然而,並不多!

而且最讓人覺得難以記住的恰恰就是白奎因扮演的警察角色。

這個角色融合了多個成功的警察形象之後,反倒使這個警察變得毫無個性,所作所為也都能夠讓人預測出來,簡而言之,就是太過老套了。

這樣不行!

白奎因拿起筆,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同時自言自語道:“你們設定的這個黑社會老大……嗯,挺有意思……女主的哥哥……被手下背叛,最後和警察一起剿滅壞人……

哎,賽義德,你說如果我演黑社會老大如何?

這個角色設定,也是賽車高手,行俠仗義的義匪,很多西部片裡的主角就是這個設定,人設很酷,會受歡迎的……

減掉一些警察的戲份換個人演,不要雙雄設定,這是我的電影!”

賽義德也在速記本上飛速記下白奎因的話。

他的小夥伴,自從被爆出十億身家之後,氣場越來越強,有時候,即便他只是在說一些平常的事情,賽義德也不由得豎起耳朵專心聆聽,生怕錯過什麼,就更別提白奎因安排工作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