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前途堪憂的UFC(第1/3頁)
章節報錯
白奎因藉口時間太晚,先打發達納·懷特去找個旅館住下,明天再談。自己則趁機收集一些UFC的相關資料,做做功課。
這次的記憶碎片中,有一點挺有趣的。
達納·懷特在未來,會被華國觀眾稱為“白大拿”,“大拿”自然是達納的音譯,“白”即懷特,不懂中文的話,會以為那只是音譯加意譯,沒什麼特別的。
但是,大概古時候骨片、竹簡和紙張這些記錄工具都不便宜吧,亦或者受到了簡練的詩詞的影響,使得中文有一種獨特的妙處,只需簡單幾個字,卻能將很多額外的意義暗藏於其中。
“白大拿”三字在字面意義外,又指出了達納·懷特在UFC具有權勢。
因此,在未來,達納·懷特在UFC的影響力,肯定不小,說不定真是UFC的總經理或者運營負責人。
也許沒有自己,白大拿也會掌控UFC,還能把梅威瑟這個拳擊手弄來“演出”,搶走自己代言的小子,在未來也頂上了“拳王”的名號。
一個普通的奧運會拳擊比賽銅牌獲得者,和一個拳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能請得起拳王跨界出場作秀,UFC的生意規模肯定不小。
綜合以上兩點,這應該是一筆值得投資的生意,正巧自己還有大把的唱片版稅,不知道往哪裡投資呢。
UFC的商業模式主要在依託付費電視網路。
迄今為止,UFC已經舉辦了15場比賽,每場比賽都是和摔角的PPV賽事一樣,是付費收看的,一般來說訂閱單場的付費金額是2.99美元。
搜讀
當然了,觀看比賽的線下門票也能賣出一些錢,再就是海外電視臺的版權購買了,至於周邊商品的收益並不多。
1993年,UFC這個品牌創立,其發起人之一是巴西的著名柔道家族——格雷西家族的羅瑞恩·格雷西,一個好萊塢的動作指導,其指導的最著名的影片是《致命武器》。
羅瑞恩·格雷西和一幫電視製作人朋友設計出了UFC的雛形,一個類似《街頭霸王》遊戲的無限制格鬥比賽。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籌備和磨合,最後將UFC搬上電視的是鮑勃·邁羅維茨和大衛·艾薩克,兩人成立了一家名為SET娛樂的電視製作公司,由這家公司來運作UFC,而坎貝爾·邁凱輪作為製作人應該在其中也有股份。
經過了1994和1995年兩年7場比賽的磨合,UFC開始開啟了一定的知名度,不僅在美國有了不小的名氣,而且在拉美地區也有龐大的觀眾群體。
許多UFC的參賽選手,便是來自拉美國家,UFC還在波多黎各舉辦過一場比賽。
1996年一年,UFC舉辦了5場比賽,現場觀眾每次都超過萬人,賽事的平均訂閱數超過了50萬。
UFC不像WWF和WCW這類摔角比賽,它是沒有劇情的,也不需要每週一場的常規賽來維持熱度,因此也並不繫結在某一家有線電視網路臺,最多的的時候,北美五大有線電視網,都有UFC的付費電視節目。
鮑勃·邁羅維茨和大衛·艾薩克其實都是做付費音樂節目出身的,他們把格鬥賽事當做一場拼盤演唱會來運營,預定場地、邀請歌手,售賣門票,線上轉播,付費收看,一整套流程和演唱會一般無二,最後竟然還獲得了成功。
但是,1996年,卻是UFC的最巔峰時期。
目前,卻是UFC或者整個MMA綜合格鬥行業的“寒冬期”。
以至於,這個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到了1997年底,卻僅僅以兩百萬美元的價格就能買到了。
為什麼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忽然就步入了寒冬了呢?
這要從一個美國海軍的“官三代”說起。
亞利桑那州參議員,“海軍官三代”,約翰·西德尼·麥凱恩三世。
此人不久前剛被《時代》雜誌評選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著名的象黨刺頭,很有可能會成為下屆選舉中象黨推舉出的大統領候選人。
據說這個愛好觀看拳擊的前越戰老兵,在觀看過一次UFC的比賽錄影後,大受震撼。
當時一個選手被擊倒,另一個選手直接騎上去,對著倒地的對手猛烈揮拳,而裁判卻不加以阻止。
這個場景擊碎了一個象黨老兵的“軟弱的內心”,他指責UFC和其他MMA綜合格鬥比賽都是“人類鬥雞”,然後以參議院道德委員會的名義向美國五十個州的州長髮表了一封公開信,呼籲禁止這類“血腥殘暴”的“現代角鬥士”比賽。
首先響應的就是象黨執政的紐約州。
1996年2月,原本計劃在紐約州舉辦的UFC12比賽,臨近開始前幾天,才被通知,不能繼續在紐約州內舉辦了,不得不臨時調整到西北部的俄勒岡,退票和賠償讓負責運營的SET公司賠了不少。
一年後,俄勒岡州也響應了約翰·麥凱恩的倡議,禁止在本週範圍內舉辦MMA類賽事。
但是到了今年7月,UFC又被趕出了只能容納5000觀眾的俄勒岡的伯明翰市市民中心,不得不搬去只有一百個觀眾席位的密西西比州聖路易斯灣度假村的某家賭場中,現場觀眾從當初的一萬多人,減少到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