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拍攝拯救大兵瑞恩(1)(第3/3頁)
章節報錯
白奎因最年輕,底子最好,學習戰術動作是最快的,體能更是全團第一,更關鍵的是戴爾教導的美軍溝通手語,白奎因學得最快、最全,私下裡可以給小團體的成員補課,使得小團體在競爭中總是獲勝。
白奎因表示,美軍的戰場手語,比起橄欖球比賽中,教練給四分衛打出的場下暗號,簡單太多了。
等十天的訓練完成,兩個小團隊不僅變得更加團結了,甚至相互之間產生了競爭和隔閡。
這要不是故意為之才怪呢,但白奎因想不出這麼做的原因來。
……
軍訓結束,“奧馬哈海灘”登陸戰立即開拍。
這個場景全程使用手持攝影機拍攝,斯皮爾伯格還特意讓道具組設計了一個震動電機安裝在攝像機上面,震動電機上的控制系統和爆炸點的引爆系統遠端連線。
一旦道具組引爆某處爆炸點,三個機位:跟隨湯姆漢克斯的、固定在德軍機槍塔後方的,以及拍攝全景的攝影機,就會同時產生震動,就像是被爆炸震撼了一般。
拍攝時,最多的時候同時動用了1000名臨時演員,其中大部分是愛爾蘭陸軍預備役的成員。
在這些臨時演員中,有20到30名是截肢者,配上假肢,來扮演被炸斷四肢計程車兵。
到了海灘登陸戰場景的拍攝後期,一開始拒絕了斯皮爾伯格的英國國防部,因為輿論壓力過大,不得不派出數百名軍人前來參與拍攝。
眾所周知,斯皮爾伯格的這部電影拍攝的是二戰題材,而且是英國人一直引以為傲的諾曼底登陸,這是英國人轉守為攻的開始,而國防部竟然為了一些細枝末節的原因,拒絕了斯皮爾伯格在英國拍攝登陸戲的請求,讓劇組去了愛爾蘭。
這個訊息先是被小報捅了出來,然後經歷了各大報紙口誅筆伐之後,國防部終於提供了支援。
那家小報的後臺好像是維亞康姆集團,那是派拉蒙的母公司,派拉蒙投資了《拯救大兵瑞恩》……
人員的增加,使得拍攝的進度加快了不少,一些場景也可以一氣呵成,拍個大遠景,大大加快了斯皮爾伯格的拍攝進度。
終於在連續拍攝18天后,斯皮爾伯格宣佈海灘登陸戰的場景拍攝完成。
之後,劇組將前往倫敦郊外的哈特菲德機場,拍攝後續的場景。
聽到拍攝結束的通知之後,白奎因率先跳起來歡呼,終於可以和溼淋淋的衣服以及溼漉漉的帳篷告別了,到了倫敦,至少有酒店住,可以每天洗澡,也不用再泡在海水裡了。
……
哈特菲德機場是一箇舊機場,早已停止使用,但當年的軍事設施還在,成為英美兩地很多二戰或者戰爭題材的劇組經常使用的拍攝場地。
哈特菲德機場不但有大型飛機庫房也可以用來當做攝影棚,搭建場景,而且還有超過1000英畝的空地和樹林,正好可以用來拍攝野外與森林等場景,斯皮爾伯格甚至在空地上搭建了一個破敗的法國小鎮卡倫坦。
那裡正是影片後一半的戰爭發生地,八人小隊和瑞恩所在的空降兵連隊,將在這裡阻擋數倍於己方的德軍部隊。
那隻德軍部隊有數輛坦克,甚至還有兩輛虎式坦克,而美軍卻缺少武器,重武器只有兩挺機槍,一門迫擊炮還是壞的。
佈景工作在半年前就開始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斯皮爾伯格的新片早就傳出了風聲,卻遲遲沒有開拍的原因。
一到哈特菲德機場,白奎因就特地去了“卡倫坦小鎮”去看看真正的大製作是如何在佈景上精益求精的。
小鎮的房屋大多用磚石搭建外牆,雖然裡面大多是空的,但比起木板拼湊的背景板要真實得多,再挑剔的觀眾也不會發現這裡和真正的城鎮有多大區別。
攝影機機位和軌道也都提前佈置好了,一些牆體和地面都有預先挖好的小坑,就等著拍攝時安裝煙火,模擬實戰中的爆炸。
這點說明斯皮爾伯格請來的攝影團隊是極為專業的,他們在導演不在現場的情況下,就根據劇本分鏡頭和效果圖,提前規劃好了每一個鏡頭的機位,以及每一次爆炸的炸點,等斯皮爾伯格來檢查就行了。
白奎因覺得,斯皮爾伯格估計也很難找出多少疏漏,大機率便是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角度拍攝。
於是他又暗自在自己偷師的“小本子”上記下了攝影團隊的負責人的名字:卡明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