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MARK”

韋德馬克映像的八十年代電子遊戲風格的Lo跳入螢幕,接下來是“邦妮和弗雷克”幾個字的片頭,然後直接進入正片。

絲襪高跟,移動攝影機跟著一個女人的腳在昏暗的街道上移動,女人僅僅露出小腿和腳,但比例極佳,讓人浮想。

街道的嘈雜全都收入進來,除了哐哐的高跟鞋落地聲,還有車聲、調小聲和口哨聲。

一直到女人推開一間酒吧的大門,嘈雜聲戛然而止,臺上的歌手正在唱著弗蘭基·瓦力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溫柔舒緩。

女人點好酒,坐到了正對舞臺的高腳椅上,鏡頭一轉,這才露出了她的正臉,年輕漂亮的金髮姑娘,眼神中還有一絲茫然,直到她的視線聚焦到臺上唱歌的男人身上。

歌手也注意到了金髮姑娘,兩人四目相對,歌手的曲風突變,竟然把《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唱出了電子搖滾的味道。

“開場不錯,大膽運用長鏡頭,在致敬馬丁斯科塞斯的好傢伙。演員選擇太過青春偶像風,這不是動作片嗎?”

肯尼斯在自己的本子上速記兩句話,最後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十五分鐘後,劫匪的第一聲槍響,證實這確實是動作片。

又過了五分鐘,白奎因和蘭迪的第一次對打,真正震撼了肯尼斯。

這是美國人拍出來的動作片?

長鏡頭一鏡到底的對打!

哪怕是兩個終結者機器人,施瓦辛格的T800和T1000對戰,也是一拳打出,切換鏡頭,拍捱打的一方被擊飛的動作,實際的打擊落點是不會拍的,因為那是假打!

而現在熒幕上的對決雙方卻用了東方港島的動作片模式,長鏡頭,真打。

但和港島那種追求靈活的身手,帥氣的動作不同,這兩人的打法卻更加直接暴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摔跤的抱摔和擒拿動作。

最具特色的是正常速度和慢鏡頭之間頻繁切換,用高速攝影機拍攝的慢鏡頭去突顯暴力和破壞力。

看到這裡,肯尼斯可謂是眼前一亮,另一個疑惑卻慢慢滋生,這和他剛看過的《瓶裝火箭》是完全兩個不同的風格,韋斯安德森竟然能駕馭兩種完全不同的影像風格?

大部分電影專業人士也都是懷著同樣的疑問看完了整部電影。

“片尾曲,加分項!”肯尼斯在小本子上寫下最後一段話,然後隨著其他觀眾一同起立鼓掌,歡迎主創團隊上臺。

率先上臺的年輕人大家都不認識,他自我介紹是韋德馬克映像的總裁克里斯托佛·莫里亞蒂,接下來他開始介紹導演韋斯安德森,沒什麼名氣的男女主演,以及兩個反派角色,其中一個還是《瓶裝火箭》的主演歐文·威爾遜。

當蘭迪登臺的時候,臺下有人高呼“大錘蘭迪”!

蘭迪被粉絲給認出來了,於是笑著曲臂,作出展示肌肉的樣子,就像他登上摔角擂臺時那樣。

“原來是個摔角手啊……”肯尼斯經過旁人提醒才知道了蘭迪的身份。

其實蘭迪最近的曝光度非常高,幾乎每期的RAW都會露個臉,白奎因不在的時候就和泰德迪比亞茲以及史蒂夫·奧斯汀隔空對罵,感覺近來史蒂夫·奧斯汀的熱度,有一小半都是和蘭迪對罵積攢出來的。

光頭奧斯汀的嘴巴本來就髒,F詞不斷,時不時還豎中指,罵High了,打贏了就拿出兩罐啤酒,相互撞開,在擂臺上大口大口喝起來,但就是這樣的形象,卻頗受青少年的歡迎。

話說回來,介紹了主創團隊,按照標準流程,就是媒體提問時間了。

媒體的焦點自然集中在攜帶兩部電影登陸聖丹斯的韋斯安德森的身上,那個關於兩部電影風格迥異的問題很快就被拋了出來。

韋斯安德森只好回答他其實是半路救場的,在他進組前,完整的故事和詳細的拍攝方式全都確定好了,然後推出白奎因。

白奎因自然感謝一番韋斯安德森,說沒有韋斯就沒有這麼漂亮的畫面和激烈的動作場面,商業互吹麼,都熟。

然後又有眼尖的記者認出了莎拉·米歇爾·蓋拉,畢竟她前一個銀幕形象還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女大十八變,現在才被認出也不足為奇。

莎拉是童星出身,甚至還得過艾美獎,這種陣仗對她來說就是小意思,從容應對,謀殺了不少膠片,誰叫這個主創團隊就這麼一個美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