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黛南:“你聽我給你分析。”

劉憫:“願聞其詳。”

李黛南:“其一,如今的董卓不比那時在洛陽朝廷。現如今的他,已經在十八鎮諸侯的圍剿中落敗,被逼無奈逃到了長安。可以說,一個失勢的董卓,絕對不是張魯這種投機家的最佳選擇。”

聞言,劉憫在點了點頭之後,隨即道:“有點道理,接著說。”

李黛南:“其二,張魯失了漢中,也失了大半兵馬。如今的他,手握兵勇不過三萬。憑這點點實力,但凡投靠董卓,那話語權,不是一般的低。估摸著,還容易被董卓當做是編外,一旦遇到戰事,必定會被第一個推到前線。這種墊刀頭的活,張魯這種聰明人,是絕對不會去做的。”

劉憫:“嗯,有意思,還有其三嗎?”

李黛南:“當然有!可以說,正是第三個原因,註定了張魯的最終方向。”

劉憫:“快快說來。”

李黛南:“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權衡利弊後,張魯最終的選擇是:棄董投劉!”

這話一出,劉憫當即皺起了眉頭。

劉憫:“棄董可以理解,但這個投劉?具體,是指哪個劉?”

李黛南:“荊州劉表!”

劉憫:“你的意思,張魯率軍前去荊州了。”

李黛南:“不錯。”

話音未落,劉憫剛剛才舒展了一點的眉頭,再度鎖了起來。

良久過後,有了一些頭緒的他,隨即道:“說說,你是怎麼分析出張魯會去投奔劉表的?是全靠猜,還是?”

李黛南:“不是猜的。在我看來,投奔劉表,是張魯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劉憫:“展開來講講。”

李黛南:“相對於忙著攻城掠地的中原各地諸侯來說,素無遠志的劉表,和那富得流油的荊襄九郡,實在是太美好了。而且,相對於那些如狼似虎,成天忙著勾心鬥角的諸侯們來說,劉表要比他們簡單多了。”

話音未落,劉憫先是點了點頭,之後又搖了搖頭。

劉憫:“分析的不錯,但不全面,下面還有嗎?”

李黛南:“當然!這張魯選擇劉表,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無論是他,還是劉表,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

劉憫:“誰?”

李黛南:“你!”

劉憫:“我?”

李黛南:“不錯!這荊州軍前前後後共計有十萬人馬命喪你手,雖然劉景升表面上已經與你和解,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那只是權宜之計。但凡有機會,荊州軍定然要向你復仇的。有道是敵人的敵人,那就是朋友。基於此原因,張魯定會選擇投奔劉表。”

聽到這裡,劉憫總覺得她的話裡有瑕疵。

思忖片刻,他當即道:“不對啊!就算張魯想來投劉表,也並不代表後者一定就會同意啊!單憑一個共同的敵人,這個理由,是不是過於牽強了點?”

李黛南:“是。不過,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因素。它,註定了劉表必然會接納張魯。”

劉憫:“噢?是什麼因素?快快說來。”

李黛南:“荊州已經不是之前那個手握三十三萬雄兵的荊州了。自打和你連番大戰過後,荊州兵勇的數量,銳減至二十萬左右。方今天下大亂,實力雄厚方能立於不敗之地。這個道理,劉表不可能不明白。因此,正逢囊中羞澀,而張魯此時率三萬大軍來投,劉表豈會拒絕?”

劉憫:“這。。嗯,換作是我的話,也不一定會拒絕。但劉表的話,就不好說了。畢竟,他一向守成排外,因此。。”

李黛南:“這種可能,已經不存在了。你我都知道,年逾六旬的劉表,實在太老了。他已不再是那個縱然天下大亂,我荊州不亂的雄主了。現如今,荊州大權幾乎都被蔡氏一族所掌握。而蔡氏的代表,就是蔡瑁!呵呵,那是個什麼人,不用我多說了吧?劉大哥,你覺得,他會拒絕張魯來投嗎?”

話音未落,劉憫當即端起了竹筒,將內中茶水一飲而盡。

劉憫:“待三日大慶過後,立即兵發荊州!這一次,我不光要把那張魯挫骨揚灰,連帶著,把荊州一併納入版圖之中。”

說完,劉憫話鋒一轉:“黛南啊,沒想到你一介女子,竟有如此智慧。現如今,我身邊目前就伊扎克一個軍師,顯然不夠。這樣,你就來當我的二號智囊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