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在卻聽說由官府開了一間官員預備學館,招他們入學,可以免費培訓他們,不收束脩,吃飯住宿還免費,將來還會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給他們分配工作,安排他們到合適的崗位任職。

這些千里投奔過來的學子們,那叫一個激動!

原本在客棧都收拾好行李,打算回鄉了,現在又遇上了這種好事!激動得覺都睡不好,一大清早就紛紛往徐州官府舉辦的“思賢學館”跑。

就怕跑得慢了,名額滿了。

與此同時,蘇青媖則寫了一封信回山裡,打算叫一些書讀得好,術數也好的畢業了的年紀稍大一些的學生來鎮海工作。

之前她在山裡開學館,也沒想過他們將來的就業問題。只是不想山裡的娃子一代一代都是個睜眼瞎。

如果讓山民們看到他們的孩子讀完書出來,比他們之前沒讀書生活得更好,也許山裡的孩子會有更多人會去學館唸書吧。

等蘇青媖這邊寄好信,發現現在鎮海錢不缺了,人才的問題也初步得到解決了。

接下來就是糧食問題了。

如果有錢,但缺糧,還要向別國屬地買糧,就會被人鉗制,將來必是束手束腳。

於是,自開春後,蘇青媖便開始考慮起糧食的問題。

一年兩熟,在徐州怕是有點難。徐州冬天太冷,冬天季節長,怕是緊不上兩季種植。但可以往揚州泗州那邊去試一試。

那兩州要相對暖和一些。一年兩熟應該能做得到。

開了春,蘇青媖就派了手下的人到其他各州去檢查糧食生產情況,並在各州買一些田地和莊子。

哪怕鎮海這幾年太平不少,但往南逃的百姓還是很多,很多田地都荒蕪了,大片大片的田地無人耕種。

呂博承先是向各州下令清查土地情況,後又出了一系列勉農的措施。

鼓勵泗州宿州揚州等地一年種兩季,第二季糧種可向當地府衙賒購,等收割後再還。

若年景不好,天災人禍,致收糧無望,官府將不會再收糧種的錢。

一系列的政令下達到各州。

要一地兩種,頭一季種糧時間就要大大提前,需在暖和的地方或是暖室提前育秧,才能保證在土地一化凍就插上秧。

不然一化凍才開始準備,那麼等一季稻收割後,再怎麼緊著種第二茬,也是收穫無望的。第二茬稻還不到收割的季節就會被霜打了,第二季將顆粒無收。

蘇青媖一年兩熟種了這麼多年,還是很有經驗的。但鎮海各地的天氣情況如何,她不是很清楚。

找了各州各府的莊稼人問了一番,又看了各州府的縣誌,查了最近幾年的氣候情況,做了一番詳細的計劃後,蘇青媖才由著呂博承把政令頒佈下去。

然後她也在自己的田地莊子佈置了下去。

事情佈置完,蘇青媖一看,項尚被她支使的團團轉。他要忙活鐵匠鋪的事情,忙著開鋪,還要忙田土的事,簡直分身乏術。

蘇青媖立刻就發現她手下人手不夠用了。

於是她又採買了一批人,但是,做事的人是不缺了,但能管事的人卻幾乎沒有。蘇青媖頭疼得緊,要不是她挺個大肚子,都恨不得親自上手了。

但好在開耕前,這個問題解決了。

蘇三溪、蘇四泉跟著山裡學館的學生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