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流的另一位宰相柳璨,和裴樞關係很僵,探知到烏全忠的心思。

柳璨藉著星象變化,對烏全忠說道:“這是天下充滿怨恨的人太多導致,梁王殿下就應該殺掉他們以堵塞災害。”

軍師李振也建議:“那些清流們試圖破壞我們成大事,就應該將他們全部殺光!”

李振說完見烏全忠笑而不語,心知正說到他心坎上了。

趁熱打鐵,李振又建議烏全忠道:“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之濁流!”

烏全忠笑而從之。

心中只覺快意。

一月後,烏全忠以皇帝的名義,命裴樞、獨孤損等30多位清流全部集中到滑州白馬驛。

清流們雖然知道此行必有蹊蹺。

但他們是清流,與烏全忠那些亂臣賊子不一樣。他們忠於朔朝,對皇帝忠心耿耿,皇帝讓他們去,他們就去。

心裡還是對皇帝留著一份希望,覺得他不會把事做絕。全都欣然應約。

而裴樞等人到達滑州之前,柳璨早已帶兵埋伏在那裡了。

來了還能讓他們回去?

然後在朝堂上再與他們嘰歪,來礙他們的手腳?

不能。

於是三十多位手無寸鐵的清流官員,就這樣被柳璨等人滅殺。

這還不算,還把他們的屍體全部丟入黃河。都沒讓他們魂歸長安,就這樣永遠地沉入了黃河。

朝野振動。

連不理朝事的皇帝在內宮都知道了。

烏全忠敢誅殺宰相?誅殺對朝廷有功之臣!

還是有不少義憤填膺,唇亡齒寒的各級官員紛紛進宮,跪求皇帝誅殺烏全忠。

但烏全忠能承認?

雖然是他默許的,但他沒動手。沒動手就沒罪。

雖然他不怕別人說三道四,但在這節骨眼,他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跟整個天下對抗。

一是對他的大業不利。二是不想在史書上留下難看的一筆。

於是烏全忠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說他監管不嚴,導致出了“白馬驛之禍”,罪該萬死,請皇帝責罰。

皇帝能怎麼辦?

烏全忠一手遮天了,整個朝堂幾乎都是烏全忠的人了。

他身邊的人,都被烏全忠清除了個乾淨。難道還能逆著他,讓烏全忠再把他這個皇帝也清除了?

最後,皇帝只能按照烏全忠的意思,封烏全忠為相國。

並以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天雄、武順等二十一道為魏國,進封烏全忠為魏王,加九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