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知晼正愁著不知道該怎麼對外說明白些,自己與祝歡早是不如‘之前’那般交好了,顧姝涵這麼一問,立馬就說:“是的,祝歡此人為人不行,不適合結交,以前是我豬油蒙了心,現在已經不打算搭理她了。”

雖是看明白了她怕是與祝歡不合,但卻也沒料想到顧知晼竟然如此直白的說了出來。這換顧姝涵不知道該怎麼繼續這個話題,半晌才瞪了她一眼說:

“……這……雖然我以前就提醒過你,但你反而覺得是我嫉妒你,這會反而自己看明白了?”

顧知晼知道她是故意這麼說,畢竟之前的她在聽到‘注意祝歡’的提醒時,則是翻了個大大的白眼,還幸災樂禍的跑去祝歡面前告訴她。

以祝歡的性格,怕那個時候在人後,沒少給顧殊涵小鞋穿。

想到這裡,顧知晼便忍下她陰陽怪氣的諷刺,親自斟了杯茶朝她賠罪:“是姐姐我瞎了眼了,自己的妹妹不相信,要相信一個外人。”

顧姝涵哼了一聲,到底還是接過了茶喝了下去,放下不提了。

又平淡過了幾日,顧知晼每日都派人去東宮候著,可每日都堵不著顧知行。他實在太忙了,加上民間最近對於皇甫澤的科考名次之事鬧的沸沸揚揚,顧知行都在保和殿陪同慶豐帝一起處理政事。

顧知晼更是沒有機會可以召見宋昭,只能獨自一人,悶悶不樂地坐在廊下,看池子裡的錦鯉爭先恐後的擠在前面等她投食。

晏真已經正式成為華永的藥童子了,因為他是‘太監’,華永對他那稱的上十分放心與信任,畢竟太監如何為官?就算晏真日後當真越學越精,醫術甚至能超過華永,永遠也只能是個藥童子罷了,所以華永十分盡心地教導他醫術,畢竟能夠有個聰慧的徒弟十分不易,有他在,能夠替自己分擔走一半的工作。

顧知晼在聽完晏真的彙報後,第一次發現他的‘太監’身份十分好用。她對醫術雖然不通,但在聽晏真多複述中能感覺到他一天天的變化,看來華永是真的很信任他了。

顧佩清一天比一天好轉,但她始終沒有出過一次月瑰宮門,即便穆皇后已經允許她搬回琦雲殿,她也是婉拒了,安靜地呆在月瑰宮裡,閉門謝客。

祝貴妃這裡也是毫無動靜,似乎之前發生的事真的與她毫無關係一樣。六宮之權握在了穆皇后手中,她便索性重新練起了繡花,在宮裡與祝歡比對著花樣子設計圖案,繡出來的繡品便作為禮物分送給各宮姐妹,連琦妃與顧佩清都各得一份,琦妃母女收到後是如何處置的,就不得而知了。

顧知晼覺得有些無力,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使不上勁。想要見的人見不著,想要等的事卻好像也等不到發生。

但這些天裡唯一讓她欣慰地便是,經過國子監並太學的諸位夫子層層討論後,皇甫澤的探花郎確實得之有愧,他最後的文章不如第四名的胡坤傑。此訊息一出,民間更是譁然,慶豐帝為了安撫仕子們,最終只能做出決定,降皇甫澤的探花為二甲第一,升胡坤傑為今科探花。

就這樣,胡坤傑稀裡糊塗地就從第四名變成了堂堂探花郎,羨煞了一片人。

“這個餘陳倒是真的厲害,寫幾篇文章,就能夠引得這麼多人的跟風注意……難怪皇甫澤用盡了一切辦法都要得到他,沒想到吧,此道今世反而用到了你們的身上。“顧知晼一點一點將手中的魚食撒到池子裡,喃喃自語。前世的皇甫澤也是失去了這個探花郎,只是那是他們刻意而為,而今生,沒有發生顧知晥倒追之事,更別說求著慶豐帝將皇甫澤尚給自己,他的探花位子,自己照樣能讓他坐不穩。這一次,他們收到了訊息,怕是不會有前世勝券在握的感覺了吧?

在最開始聽到‘餘陳’這個名字的時候,她只覺得有些耳熟,但是想不起來究竟是誰。一直到來喜隨口稟報翰林院那幾人的家庭情況時,顧知晼才猛地想起來,上一世裡,這個餘陳是在皇甫氏改朝換代之後,皇甫澤親自去揚州請回來,一躍進入內閣的年輕人。

當時的顧知晼不認識他,卻對此人十分好奇,畢竟能夠讓皇甫澤如此隆重對待,甚至成為百年間最年輕的內閣成員,他到底有何本事呢?

皇甫氏到底是起兵造反,奪得天下,雖儘可能去粉飾了他們的目的,但封不住悠悠眾口,皇甫邵十分需要在民間樹立起自己的形象,便需要有人在仕子間進行宣傳洗腦,而這個人便是餘陳。

餘陳做文章的本事,皇甫澤自然熟悉,所以便三顧茅廬將其請回內閣,為皇甫氏的皇位造勢。果然在他的文章作用下,硬是能夠將黑的說成白的,很快的便讓世人接受了皇甫氏之所以起兵是因為慶豐帝昏庸無道,寵女無度,太子無能,皇室破敗,外敵來犯,若無能人站出,恐怕整個華夏土地,將會被外族侵入,天下將會民不聊生,萬劫不復。

顧知晼知道皇甫澤是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將餘陳請入內閣,說明餘陳並不是單純愛慕虛榮所以才會接受他的邀請,不然他在皇甫澤第一次發出邀請的時候就會答應。

顧知晼壓下了心頭對餘陳上一世所做的事的怨念,吩咐來喜找人去留意留意餘陳這個人。

來喜查到餘陳從揚州到朔京後,因為盤纏不夠,便一直寄住在同為揚州出身的六藝會館的老師家中。同鄉的老師原本對他期望很高,所以才讓他免費寄住,沒想到最後卻落得個同進士的下場,老師第二天便下了逐客令。餘陳沒有他法,卻也沒有打道回府的打算,反而一直就在朔京裡待著,平日就在街口支個小攤替人寫信,夜晚則是尋到城郊的破廟裡湊合一宿,直到突然被意外點入了翰林。

記起他這個人後,顧知晼心裡對他被點為翰林之事起了疑,這當中恐怕與皇甫脫不了干係,他們怕早是知道了餘陳這個人,為了將來打算,所以將要藉機將他留在身邊。

沒想到這卻便宜了顧知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