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情,讓人忍不住由衷的產生一種自豪感。

而接下來的板塊,是祖國山河。

這一次,蘇長生講的是泰山。

作為五嶽之首的泰山,並且還配了一首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絕大多數的百姓,自然是看不懂的。

許多人,甚至直接略過了這首詩。

但是哪些書生或者是文臣,看到這首詩的時候,無不拍案叫絕。

這首詩,必可流芳百世啊!

我大唐,到底何人有此詩才?

而這些文人,心裡自然而然的就浮現出一個答案來,蘇先生。

再看作者,沒錯,果然是蘇先生寫的。

這篇介紹泰山的文章,介紹的可不僅僅是泰山。

而是先從孔聖人孔子介紹起,然後介紹了一番儒家文化。

然後才是詳細介紹泰山,寫泰山如何雄俊,如何奇偉,有多少景緻,有什麼美景。

在接下來介紹的,就是泰山的人文文化和歷史地位了。

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有許多帝王在泰山封禪。

正因為有如此厚重的歷史底蘊,泰山才能牢牢坐穩五嶽之首的位置。

這篇文章,詳略得當,描寫栩栩如生。

便是從來沒有去過泰山的人,看過這篇文章之後,眼前也能浮現出泰山的模樣。

即便是哪些百姓,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聽得懂這片文章。

聽完這篇文章之後,能讓他們都忍不住有種想要去爬一次泰山,欣賞一下泰山景色的念頭。

這篇文章,是蘇長生寫的。

或者說,這一期的報紙,除了第一篇和第三篇之後,剩下的全部都是蘇長生的手筆。

這篇介紹泰山的文章,是蘇長生結合了後世許多介紹泰山的文章,綜合起來的產物,文筆什麼的,自然是不消多說的。

但是用的是白話文,這一點,卻是讓許多文人不喜。

只覺得蘇先生用文太淺顯,太粗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