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手擁吐蕃和益州這兩個地方的話,自己甚至已經有了自立的資本了啊。

聽到這裡,李恪不由怦然心動。

不過很快李恪便是說道:“先生,吐蕃所處之地,地勢極高。”

“我大唐士兵,到了吐蕃領土,便氣喘吁吁,行動困難,十成戰鬥力剩下不足一成。吐蕃可沒有這麼好拿下啊。”

李恪笑道:“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我們自然是不會採取最笨的手段來奪取吐蕃的,殿下儘管放心便是,我已經在佈局。”

“最多三五年的時間,吐蕃便必定打亂。”

“而殿下所要做的,就是在暗中推波助瀾,讓吐蕃走到萬劫不復的境地。然後,殿下便可趁虛而入,一舉拿下吐蕃。”

聽到這裡,李恪不由又驚又喜。

雖然蘇先生所說,聽上去極為不可思議,好像是在吹牛。

然而李恪是深知蘇先生的,蘇先生從不打誑語。

蘇先生既然說能夠做到,哪就一定能夠做到。

只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夠拿下吐蕃。

到時候,他便擁有了足夠的資本。

就算真的不能登基大寶,至少也有了自保的能力。

當然了,他所不知道的是,蘇長生的謀劃,比他想的,要更遠一些。

太子和魏王,都是不成才的。

一旦蜀王退步抽身,他們兩個,勢必會再次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等到這兩個傢伙都廢掉,而李世民年老之時,他再挑選繼承人,還會挑選李治嗎?

蘇長生感覺,這是一定不會的。

其實就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李世民最想選擇的人選都不是李治而是李恪。

只不過最終因為長孫無忌的阻攔,他才不得不選擇了李治。

而這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李恪身後沒有足夠硬的實力。

李世民害怕他一意孤行選擇李恪的話,李恪會坐不穩皇位。

但是,如果當李恪身後,有足夠的勢力了呢?

如果李世民選擇李治的話,他反過來還要考慮,李治究竟能不能坐的穩皇位。

一旦李恪在益州發兵爭奪皇位的話,怕是整個大唐都要分崩離析。

到時候,李世民會選擇誰當接班人,還不是一目瞭然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