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縣更是在當天就得到訊息。

興平縣令,不由被嚇出一身冷汗來。

他當日就進行了整改。

等蜀王李恪來到興平縣之後,發現這裡的賑災工作,進行的中規中矩。

雖然並沒有什麼亮點。

但是賑災工作,重在安撫百姓,讓百姓不至於餓死,讓他們不傳染疾病,不會產生怨言。

在李恪看來,興平縣的賑災工作,進行的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

李恪褒獎了興平縣一番,不曾停留,直奔下一個縣而去。

這一次,受災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

整個關中道全部受災。

關中道足有四十多個縣。

哪怕一個縣只待一天,也需要四十多天才能走遍。

當然了,李恪完全可以只去幾個縣做做樣子。

只要最終沒有餓死大量的災民,沒有災民鬧事,他就可以漂漂亮亮地寫個奏摺。

你好我好大家好。

以前賑災流程基本都是這麼走的。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冤家多一道牆。

只要大差不差,誰也不願意將人全得罪死了。

但是蜀王不同。

他的人生信條是,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好。

這四十多個縣,他要全部看一遍。

他不要看哪些縣令的奏報。

他要親眼看到災民安置的現場,看看他們的賑災工作,到底完成的如何。

只有親眼看到的,他才能完全放心。

不是一天跑一個縣都需要四十多天嗎?

既然如此的話,哪他就一天跑兩個縣,甚至跑三個縣好了。

所以,蜀王李恪上午在視察完興平縣之後,下午就來到了高陵縣。

來到高陵縣之後,李恪就接到了他親兵彙報。

說高陵縣縣令崔浩貪汙受賄,賑災糧食被他大量貪墨,給百姓吃的,都是帶著康的爛糧食。

聽到這個訊息,李恪不由勃然大怒,當即帶人去往災民安置所。

當李恪來到災民安置所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正是災民吃完飯的時候。

遠遠的,李恪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