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此時,吐蕃方陣中間計程車兵,則是迅速向倆面撤退,中間留下一個空擋。

而唐軍的錐形陣已經發動,他們的敵人退開,他們也只能繼續向前衝殺而去。

戰場之上,局勢瞬息萬變。

許多反應,都要靠戰士臨場應變。

而在雜亂的戰場之中,他們根本就看不到全域性。

許多時候,都只能憑藉本能來做出反應。

吐蕃方陣,就如同一個陷阱,中間主動讓出空間,將唐軍的錐形陣的椎尖陷了進去。

此時,從局面上看,唐軍已經稍稍落於下風。

但是,此時言勝負,還言之尚早。

如果唐軍的攻擊犀利的話,依然可以瞬間撕碎吐蕃方陣的陣型。

下一刻,雙方軍隊,終於遭遇。

唐軍的攻擊,依然犀利。

然而,吐蕃千人隊,有著驚人的韌性。

他們先是靠移動速度,躲避了唐軍的第一波進攻。

然後靠交叉配合,防禦住了大唐第二波的進攻。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

而接下來,吐蕃迅速展開反擊。

一時間,雙方陷入陣地戰之中!

而對錐形陣來說,不能快速撕開一道口子,陷入陣地戰之後,錐形陣就全然失去了作用。

一旦陷入陣地戰,錐形陣的椎尖,就等於陷入重重包圍之中,成為對方的靶子。

事實也是如此,錐形陣的唐軍,受到吐蕃士兵包圍,他們不斷的被擊倒在地。

旁邊裁判,果斷命他們放棄反擊,從縫隙中撤出戰場。

被擊倒在地的唐軍越來越多。

吐蕃士兵也不斷有人被擊倒在地,不過,他們被擊倒在地的人數遠比唐軍要少。

雙方的比例,已經達到五比一的懸殊比例。

雖然大唐千人隊依然在頑強抵抗,那麼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哪怕在他們拼命還擊之下,吐蕃千人隊的人數,也在不斷減少。

但是,無論是李世民還是侯君集等一干武將,其實心裡都明白。

這一次,唐軍千人隊,已然輸了。

侯君集不由惋惜地說道:“可惜他們選擇錯了陣型啊,如果不選擇錐形陣的話,結果尚未可知。”